翻译
傍晚,碧绿的梧桐树影映在纱窗上,
花儿凋谢,黄莺的鸣叫也显得慵懒。
小巧的屏风曲折展开,遮住了屏上的青山,
翠绿的帷帐中,香粉气息犹存,玉炉已冷,她紧蹙着一双蛾眉。
那轻狂的少年郎轻易地就选择了离别,
白白辜负了这大好的春光。
罗裙上、红袖间,都沾染了哭泣的泪痕,
她心神恍惚,默默无语地倚靠着闺门,
天色,将近黄昏。
以上为【虞美人】的翻译。
注释
屈曲:指屏风可以折叠展开的样式。一说形容屏风上山势曲折。
翠帏:翠绿色的帷帐。
香粉:化妆用的粉末,此处代指闺中气息。
玉炉:精美的香炉。
两蛾攒:双眉紧蹙。蛾,指蛾眉,女子细长弯曲的眉毛。攒,聚集,皱起。
颠狂:放荡不羁。
孤负:同“辜负”。
画罗:有花纹的丝织品,此处指罗裙。
红袂:红色的衣袖。袂,衣袖。
魂销:形容极度悲伤或愁苦的状态。
以上为【虞美人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词是五代花间词派代表顾夐的一首闺怨词。全词以暮春黄昏为时间背景,通过一系列密集的意象——碧梧、谢花、懒莺、屈曲屏、寒玉炉等,勾勒出幽闭而凄清的闺房环境,成功渲染了女主人公孤寂慵懒的心境。上片写景,景中含情;下片直接抒情,点明“颠狂年少轻离别”的愁因,并通过“啼痕”、“魂销”、“倚闺门”等细节,将思妇的哀怨与期盼刻画得淋漓尽致。尾句“欲黄昏”以景结情,更添无穷的惆怅与时光流逝的无奈。
以上为【虞美人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词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环境烘托与心理刻画的完美结合,二是时间线索的巧妙安排。词人从“晚”写到“欲黄昏”,时间在一点点流逝,而女主人公的愁绪也随之不断堆积、深化。她所处的空间由外(碧梧纱窗)到内(屏风、翠帏、玉炉),最后定格在“闺门”这个连接内外的临界点上,这一动作细节,将她内心既绝望又怀有一丝等待的复杂心理暴露无遗。此外,“花谢莺声懒”是春意阑珊的象征,与她的青春虚度形成对照;“玉炉寒”既是实写香炉冷却,更是她内心凄寒的写照。整首词语言秾丽,情致婉约,将花间词“镂玉雕琼,拟化工而迥巧”的特色展现得十分充分。
以上为【虞美人】的赏析。
辑评
明·汤显祖评《花间集》:“ ‘小屏’ 句,开境界; ‘翠帏’ 三语,助他凄楚。末句何必黄昏,又觉雅畅。” (评点“小屏屈曲掩青山”一句开拓了词的意境,而“翠帏香粉玉炉寒,两蛾攒”加深了凄楚之感。认为结尾“欲黄昏”写得既雅致又畅达。)
清·陈廷焯《云韶集》卷二十四:“ 情词凄怨, 似韦端己手笔 。 ” (认为此词情感与文辞皆凄恻哀怨,风格接近五代另一位名家韦庄。)
清·王闿运《湘绮楼词选》:“ 此有 ‘ 掩 ’ 字, 遂使 ‘ 青山 ’ 皆疑, 文心甚细。 ” (特意称赞了“小屏屈曲掩青山”中的“掩”字,认为这一字使得屏风上的青山都仿佛带上了愁绪,体现了词人极其细腻的文心。)
以上为【虞美人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