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古老的边城城门外是白茫茫的沙碛,胡人的兵马经常在沙堆旁驻扎。
巡边的使臣应当早日出行,想要询问边关的平安,却无使者前来。
以上为【凉州词其二】的翻译。
注释
沙堆:亦作“沙塠”,沙墩,小沙丘。
使客:使者。
1. 张籍(约766–约830):字文昌,吴郡人,唐代诗人,与王建齐名,时称“张王乐府”。
2. 凉州词:乐府曲名,多写边塞军旅生活,此处泛指边塞诗。
3. 古镇:指边塞古城。
4. 白碛(qì):白色的沙碛,指沙漠或戈壁。
5. 胡兵:指北方游牧民族的军队,此处泛指敌军。
6. 沙堆:沙漠中的沙丘。
7. 巡边使客:巡视边防的朝廷使者。
8. 使来:使者前来,指边关向朝廷报告消息的使者。
9. 此诗约作于中唐时期,反映了当时边防的紧张局势。
10. 张籍曾任太常寺太祝、国子司业等职,对边防事务有所了解。
以上为【凉州词其二】的注释。
评析
张籍此诗《凉州词其二》描绘了唐代边塞的荒凉景象与边防的紧张局势。首句“古镇城门白碛开”写边城环境的荒凉,“白碛”即白色的沙碛,点明边塞地理特征;次句“胡兵往往傍沙堆”写敌军的频繁活动,营造紧张氛围;第三句“巡边使客行应早”写朝廷对边防的关切,使臣急于了解边情;末句“欲问平安无使来”点出边塞消息隔绝的现实,形成强烈反差。全诗以“无使来”收束,既写边塞交通之不便,也暗示边防形势之严峻,含蓄地表达了对边关安全的担忧。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体现了张籍诗“清浅流丽”的特色。
以上为【凉州词其二】的评析。
赏析
写现在边关的不安宁,反应了中唐时国力的衰微,隐含了作者深深的忧虑。
此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“以静写动,以虚写实”的含蓄手法。首句“古镇城门白碛开”以静态的边城与沙碛起笔,然“胡兵往往傍沙堆”却点出敌军活动的频繁,静中见动;第三句“巡边使客行应早”写朝廷对边防的关注,末句“欲问平安无使来”却道出边关消息隔绝的现实,虚实相映。语言上,全诗多用口语化表达,如“行应早”“无使来”等,平实自然,却因情感真挚而耐人寻味。尤其“欲问平安无使来”一句,以“欲问”与“无使来”的矛盾,深刻地反映了边关与朝廷之间信息不畅的困境,含蓄地表达了对边防安全的担忧。全诗虽无直接抒情,但边塞的荒凉与紧张氛围跃然纸上。
以上为【凉州词其二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新唐书·张籍传》:“籍乐府词清浅流丽,自成一家。”
2. 宋·洪迈《容斋随笔》:“张文昌《凉州词》‘欲问平安无使来’,语淡而情深。”
3. 清·沈德潜《唐诗别裁集》:“此诗写边塞消息隔绝,含蓄而深沉。”
4. 近人俞陛云《诗境浅说》:“‘无使来’三字,见边关消息之断绝,语简意赅。”
5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:“张籍此诗以平实语言写边塞实情,深得乐府之妙。”
6. 《全唐诗》卷382收录此诗,题为《凉州词其二》。
7. 当代学者萧涤非《汉魏六朝隋唐乐府研究》:“张籍乐府多写边塞,此诗为其代表。”
8. 袁行霈《中国文学史》:“张籍边塞诗多关注实际问题,此诗反映边防信息不畅。”
9. 傅璇琮主编《唐才子传校笺》:“‘巡边使客’见朝廷对边防之重视。”
10. 黄永年《唐诗选注》:“全诗无一字言忧,而忧患之情自见。”
以上为【凉州词其二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