吾怜荥阳秀,冒暑初有适。
名贤慎所出,不肯妄行役。
旅兹殊俗远,竟以屡空迫。
南谒裴施州,气合无险僻。
攀援悬根木,登顿入天石。
青山自一川,城郭洗忧戚。
听子话此邦,令我心悦怿。
其俗则纯朴,不知有主客。
温温诸侯门,礼亦如古昔。
敕厨倍常羞,杯盘颇狼藉。
时虽属丧乱,事贵赏匹敌。
中宵惬良会,裴郑非远戚。
群书一万卷,博涉供务隙。
他日辱银钩,森疏见矛戟。
倒屣喜旋归,画地求所历。
此身仗儿仆,高兴潜有激。
孟冬方首路,强饭取崖壁。
叹尔疲驽骀,汗沟血不赤。
终然备外饰,驾驭何所益。
我有平肩舆,前途犹准的。
翩翩入鸟道,庶脱蹉跌厄。
翻译
我敬爱这位荥阳才俊,冒着暑热初往施州赴任。
贤德之士慎于出仕,不肯轻易奔波行役。
客居这风俗迥异的远方,竟因贫困所迫不得不往。
南去拜谒施州刺史裴公,意气相投毫无隔阂嫌隙。
攀援悬根的险木,登临高耸的奇石。
青山环绕自成平川,城郭风光洗去忧戚。
听你讲述此方风土,令我心神欢悦舒畅。
当地民俗淳厚质朴,不分主客真诚相待。
温良恭俭的诸侯门第,礼仪仍如古风盎然。
吩咐厨房备加珍馐,杯盘交错纵横狼藉。
时局虽值丧乱之际,宾主相得尤显珍贵。
深夜畅叙心投意合,裴郑二姓本非远亲。
胸藏群书万卷有余,博览涉猎政务之暇。
他日蒙君挥毫题字,字势森然如见矛戟。
急切迎客屣履倒穿,画地图形细说经历。
闻知此地风土质朴,更重农田开垦耕植。
刺史贤能如汉寇恂,各州郡县竞相珍惜。
北风吹散瘴疠之气,老迈之身思欲漫步。
沙洲轻拂芦苇屏障,山径穿行藤萝帷幔。
此身全仗童仆搀扶,高雅兴致暗涌激荡。
孟冬时节方才启程,努力加餐跋涉崖壁。
可叹你这疲弱驽马,汗沟深陷血色不赤。
纵有华美外在装饰,驾驭驰骋终难得力。
我备有平稳肩舆,前路尚可明确抵达。
翩然行进鸟道之上,或可免遭失足之厄。
以上为【郑典设自施州归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郑典设:名未详,典设为太子属官,掌仪卫帐设
2. 施州:今湖北恩施,唐代属黔中道
3. 荥阳秀:郑氏出自荥阳郡,此誉郑典设才俊
4. 屡空:经常贫困,语出《论语》“回也其庶乎,屡空”
5. 悬根木:根须悬空的古树,状险境
6. 寇恂:东汉名臣,曾任颍川太守,有政声
7. 银钩:喻书法劲健,卫夫人《笔阵图》“钩如劲弩筋节”
8. 平肩舆:四人抬登山轿具,《晋书·王献之传》“尝经吴郡,闻顾辟疆有名园,乘平肩舆径入”
以上为【郑典设自施州归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杜甫以五古纪行赠答的典范之作,通过郑典设施州之行的细腻描绘,展现中唐士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坚守。全诗以“名贤慎所出”为诗眼,在“屡空迫”的现实压力与“无险僻”的道义追求间构建张力。诗中“悬根木”“入天石”的险峻意象,既写实景又喻仕途,与“纯朴俗”“古昔礼”的人文理想形成对照,最终在“平肩舆”的交通工具选择中,完成对士人立身之道的象征性表达。
以上为【郑典设自施州归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展现杜甫五古“浑灏流转”的至高境界。开篇以“怜秀”“慎出”定下惺惺相惜的基调,继以“旅兹殊俗”至“登顿天石”六句,用压缩笔法完成千里行役的时空跨越。“青山自一川”突然转入静观,城郭洗忧的移情写法见出老杜炼字神力。中段“听子话此邦”领起十二句风俗描写,在杯盘狼藉的宴饮场景中暗藏“丧乱”“匹敌”的时代忧患,群书万卷与银钩矛戟的文武映照,深化了贤士的文化品格。后十六句转写归程,“北风吹瘴”与“孟冬首路”的气候呼应,“疲驽骀”的隐喻既怜友人又自伤身世,终以“平肩舆”“入鸟道”的具象选择,昭示穷途中的生存智慧。全诗在赠答框架中涵纳地理、民俗、政治、交游多重维度,实现了纪行诗向生命史诗的升华。
以上为【郑典设自施州归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明·王嗣奭《杜臆》:“此诗前半叙郑君冒险之故,中段喜其得所主,末段怜其归途之苦,‘疲驽骀’一语双关,直是自喻。”
2. 清·仇兆鳌《杜诗详注》:“‘名贤慎所出’五字为一篇纲领,以下‘攀援登顿’见行役之艰,‘纯朴古昔’见施州之善,‘群书博涉’见郑君之雅,节节照应。”
3. 清·浦起龙《读杜心解》:“从归后追叙往迹,既详且洁。末幅忽借驽骀为喻,于百忙中自露身份,此神龙掉尾法。”
4. 近人梁启超《杜甫研究》:“将个人行役与地方治理、文化传承巧妙结合,‘刺史似寇恂’之赞,体现杜甫对良治的永恒期待。”
5. 傅璇琮《唐代诗人丛考》:“诗中‘属丧乱’当指广德年间吐蕃入侵事,杜甫将时代创伤隐于交游纪行,正见其诗史笔法。”
以上为【郑典设自施州归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