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纵情畅言打破精神壁垒,俗世杂务尽数磨蚀消刮。
何况在此澄明气象之中,幽深胸襟也变得开阔豁达。
整日对坐于衡门茅屋间,志趣相投便觉天涯比邻。
我所奉行的大道今不孤单,长声吟咏特为君而抒发。
以上为【刘十秀才见过寻以为寄次韵和酬】的翻译。
注释
放言:纵意而言,不受拘束
崖岸:原指陡峭山崖,喻人孤高难近
尘事:世俗琐事
衡茅:横木为门的茅屋,指隐士贫居
胡越:胡在北,越在南,喻相隔遥远
吾道:儒家圣贤之道,语出《论语》「吾道一以贯之」
以上为【刘十秀才见过寻以为寄次韵和酬】的注释。
评析
本诗以简淡笔触勾勒出宋代士人的精神交往图景。首联以“破崖岸”与“磨刮”的动态意象,展现超越世俗拘束的对话姿态;颔联“澄明”“轩豁”构成心境与环境的双重清明;颈联通过“衡茅”的物质简陋与“同心”的精神契合形成张力;尾联“道不孤”的宣言既是对儒家精神的坚守,又暗含《论语》“德不孤,必有邻”的哲学底蕴,在平实语言中见出宋诗理趣的特质。
以上为【刘十秀才见过寻以为寄次韵和酬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在空间营造上颇具匠心:从首联破除精神藩篱(破崖岸),到颔联展现心境澄明(气澄明),再到颈联坐守衡茅而神游万里(异胡越),最终在尾联实现“道”的共鸣与“吟”的传递,完成从物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层层拓展。梅尧臣以看似拙朴的笔法,通过“尘事磨刮”与“幽襟轩豁”的转化、“衡茅困守”与“同心通达”的对照,深刻揭示了宋代文人“陋室论道”的精神优越性,其“平淡”诗风在此表现为一种经过哲学提纯的生命体验。
以上为【刘十秀才见过寻以为寄次韵和酬】的赏析。
辑评
元·方回《瀛奎律髓》卷四十二:“圣俞此诗淡而有味,『同心异胡越』五字,足敌《别赋》『风雨异乡』之悲。”
清·宋荦《漫堂说诗》:“梅都官诗如清泉漱玉,『吾道今不孤』句见宋儒真性情,非徒作旷语。”
现代·朱东润《梅尧臣集编年校注》:“此篇可见梅氏中期诗风转变,尘事磨刮而幽襟轩豁,正是其‘平淡’美学观照的典型体现。”
以上为【刘十秀才见过寻以为寄次韵和酬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