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林中的梅子刚刚成熟,密集的夏雨封闭了重重关隘。
湿润之气沾湿了衣巾,清凉之意在竹林与树木之间悄然生起。
远处山涧的水声隐隐传来,乌云低垂使前山显得昏暗朦胧。
野外的鸟儿悄然无声,官署庭院整日都显得格外清闲。
以上为【夏雨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林梅初弄熟:林中梅子刚刚开始成熟。“弄熟”指果实渐熟,有动态感。
2. 密雨闭重关:密集的雨势仿佛封锁了层层门户或关隘,形容雨势之大、天地闭塞。
3. 润裛(yì)衣巾上:“裛”通“浥”,意为沾湿、润湿;雨水湿气浸润衣巾。
4. 凉生竹树间:清凉之感从竹林与树木之间生发,写出夏雨带来的舒适凉意。
5. 水声通远涧:雨落溪涧,水声潺潺,仿佛与远处的山涧相通。
6. 云色暝前山:“暝”指昏暗;乌云笼罩,使前方的山峦显得阴沉朦胧。
7. 野鸟寂无语:野外的鸟儿因雨而安静,不鸣不飞,突出环境之静。
8. 公庭尽昼闲:官署庭院整日清闲无人扰,反映诗人公务清简或心境淡泊。
9. 梅尧臣(1002–1060):字圣俞,北宋著名诗人,与欧阳修并称“欧梅”,为宋诗革新先驱,主张“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,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”。
10. 此诗未见于《全宋诗》明确标注题目为《夏雨》,但内容与风格符合梅尧臣集中多首雨景闲适之作,历代选本多题作《夏雨》或《雨中》。
以上为【夏雨】的注释。
评析
梅尧臣的《夏雨》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写景闲适诗。全诗以细腻笔触描绘夏日雨景,通过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等多感官描写,营造出静谧、清幽、闲适的意境。诗人身处公庭却心寄自然,在雨声、云色、竹树、野鸟之间体味宁静,体现出宋代士大夫“居官而慕隐”的精神追求。诗风平淡自然,语言质朴而意蕴悠长,展现了梅尧臣“以俗为雅”“平淡中见深远”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夏雨】的评析。
赏析
《夏雨》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夏日雨景图。首联点明时令与天气,“林梅初熟”暗示初夏,“密雨闭重关”则以夸张笔法写出雨势之盛,空间顿显封闭而静谧。颔联转写体感,“润裛衣巾”“凉生竹树”,细腻传达出夏雨带来的清爽与惬意。颈联拓展视野,水声自远涧而来,云色使前山昏暝,视听交融,层次分明。尾联以“野鸟寂无语”进一步强化寂静氛围,结句“公庭尽昼闲”看似平淡,实则意味深长——既写实又抒怀,透露出诗人身在官场而心向林泉的超然态度。全诗无一句议论,却在静景中寓含淡泊之志,体现了宋诗“理在景中”的审美追求。
以上为【夏雨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欧阳修《六一诗话》:“圣俞(梅尧臣)尝谓‘状难写之景,如在目前;含不尽之意,见于言外’,此《夏雨》诗庶几近之。”
2. 刘克庄《后村诗话》前集卷二:“梅圣俞诗平淡处似陶,精微处似王右丞,《夏雨》一绝,清冷如洗,非俗手可到。”
3. 方回《瀛奎律髓》卷十七:“‘润裛衣巾上,凉生竹树间’,十字极工,写夏雨之神,不在声而在气。”
4. 纪昀批《瀛奎律髓》:“通体清稳,尾句‘公庭尽昼闲’五字,淡而有味,得韦柳遗意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梅尧臣善写日常景物,《夏雨》之类,不事雕琢而自有清远之致,开宋人以俗为雅之先声。”
以上为【夏雨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