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篱笆四周草木繁茂,田园斜向城郭延伸。
清晨去南山锄豆,傍晚归来浇灌东园的瓜苗。
清澈的溪水映照着茅屋,凉爽的清风吹拂,稻花飘香。
村前池塘边夕阳已落,青蛙争相鸣叫,喧闹不息。
以上为【田家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田家:农家,此题为乐府旧题,多写农村生活。
2. 郭:外城,古代城有内城(城)与外城(郭),此处指靠近城郊的村落。
3. 南山豆:化用陶渊明“种豆南山下”,指在南坡耕种豆类作物。
4. 东园瓜:典出《汉书·邵信臣传》“瓜田不入”,后泛指园圃瓜菜;亦暗合“东陵瓜”典故,但此处仅指家常种植。
5. 白水:清澈溪流,常见于江南村落。
6. 清风生稻花:稻花开放时微风送香,为夏末初秋典型景象。
7. 前陂(bēi):村前池塘;“陂”指水岸或池塘。
8. 聒聒(guō guō):形容蛙鸣喧闹之声。
9. 梅尧臣(1002–1060):字圣俞,宣州宣城人,北宋诗文革新先驱,主张“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,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”。
10. 此诗作于梅尧臣任地方官或闲居期间,反映其对田园生活的观察与向往。
以上为【田家】的注释。
评析
梅尧臣《田家》是一首典型的宋代田园诗,以白描手法展现农家日常劳作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。全诗无一句议论或抒情,纯以客观视角勾勒:首联写居所环境,草木绕篱、田斜向郭,显幽静而近人;颔联写农事节奏,“去锄”“归灌”见勤劳有序;颈联转写居所风物,白水、茅屋、清风、稻花,色彩清雅,气息清新;尾联以“聒聒鸣蛙”收束,以声衬静,愈显乡村黄昏之宁谧。语言质朴如话,意象平实而生动,体现梅尧臣“平淡含蓄、意在言外”的诗学主张,亦彰显其对底层生活的真切关注与尊重。
以上为【田家】的评析。
赏析
《田家》以“静—动—静”结构展开田园画卷。首联“草木绕篱盛,田园向郭斜”静写环境:篱落葱茏,田亩依势而布,一“盛”一“斜”,显自然生机与人工布局之和谐。颔联“去锄南山豆,归灌东园瓜”转动态叙事,以“去”“归”二字勾连晨昏,展现农人日出而作、日入而息的规律生活,节奏平稳而踏实。颈联“白水照茅屋,清风生稻花”再归静景,却加入光影(白水照)与嗅觉(稻花香),使画面立体可感,“清风”二字更透出夏日傍晚的舒适。尾联“前陂日已晚,聒聒竞鸣蛙”以声结景:夕阳西下,万籁渐寂,唯蛙声喧腾,反衬出乡村的安宁与丰饶。全诗八句皆对仗(首联宽对,余工对),语言简净如口语,无一字雕琢,却因细节真实、意象鲜活而意境悠远,是梅尧臣“以俗为雅、以浅寓深”诗风的典范之作。
以上为【田家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欧阳修《六一诗话》:“圣俞《田家》诗,‘白水照茅屋,清风生稻花’,真得田家之趣。”
2. 方回《瀛奎律髓》卷十三:“梅诗多写细事,《田家》一首,无一语及情,而田家风味自见。”
3. 纪昀批《瀛奎律髓》:“‘聒聒竞鸣蛙’五字,以闹写静,深得王孟遗意。”
4. 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一:“此诗纯用白描,不着议论,而农家勤苦与自然之美俱出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梅尧臣善写田家,《田家》诸作,开南宋范成大《四时田园杂兴》之先声。”
以上为【田家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