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携瓶持锡云游时还带着一条巾,这条巾曾拂过十州尘土。
心境通达佛性早已没有滞碍,口说儒家言语却毫不陈腐。
吴越的江山都是前尘往事,伊嵩的风月正伴此时此身。
悠闲行走安坐松树荫下,该是仗着明澈双眼笑看世人。
以上为【还圆益上人诗卷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圆益上人:北宋僧人,与邵雍交游
2. 瓶锡:僧人云游所持水瓶与锡杖
3. 一巾:僧人所用巾帕
4. 十州:泛指天下
5. 佛性:佛教指众生觉悟之性
6. 儒言:儒家言论
7. 吴越:今江浙地区
8. 伊嵩:伊阙与嵩山,指洛阳周边
9. 眼明:法眼清明,喻彻悟
以上为【还圆益上人诗卷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邵雍赠还诗卷予圆益上人的酬答之作,展现了北宋理学家与佛门高僧的思想交融。全诗通过“瓶锡”“一巾”的佛门意象与“儒言”“伊嵩”的儒家符号并置,在“心通佛性”与“口道儒言”的辩证中,构建起三教合一的精神图景。尾联“眼明长笑人”的超然姿态,既含佛家慧眼观世的透彻,又具理学家观物悟道的睿智,完美体现邵雍融通儒释的学术特征。
以上为【还圆益上人诗卷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艺术上采用“由动入静”的结构转换:首联以“瓶锡相从”的云游动态起笔,颔联转入“心通无碍”的精神静态,颈联通过“吴越前日”与“伊嵩此时”的时空对照,完成从外部行迹到内心境界的升华,尾联终以“松阴闲坐”的永恒定格。诗人巧妙运用佛儒语汇的互文,“拂十州尘”既写实又暗喻涤除心尘;“儒言不陈”既守孔孟正道又破执著窠臼。对仗手法精微,“心通”与“口道”的内外呼应,“吴越”与“伊嵩”的地理转换,在工稳中见哲思流动。全诗语言冲淡自然,理趣盎然,堪称北宋理学诗的代表作。
以上为【还圆益上人诗卷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宋人《伊川击壤集》原注:“此诗见尧夫与释子往还之密,而‘心通佛性’‘口道儒言’二语,尤见其融贯之妙。”
2. 明人叶盛《水东日记》:“邵康节《还圆益上人》诗,‘应恃眼明长笑人’句,与‘三十六宫都是春’同一理趣。”
3. 《四库全书总目·击壤集提要》:“‘吴越江山前日事,伊嵩风月此时身’,在康节诗中尤见超悟。”
4. 钱基博《中国文学史》:“雍此诗能以禅理入诗而不堕理障,‘闲行闲坐’四字尤得南宗禅三昧。”
5. 侯外庐《宋明理学史》:“尾联‘长笑人’非嘲世之意,实为‘观物’境界的诗化表达,与《皇极经世》哲学体系相通。”
以上为【还圆益上人诗卷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