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年老身居太平盛世,身体闲适心更闲。
既非尊贵也非卑贱,不饿也不冷。
有客人来就置办酒席,没有一天不开怀欢笑。
这是人生第一条平坦的道路,可有谁来陪伴同行呢?
以上为【太平吟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邵雍(1011–1077):字尧夫,自号安乐先生,谥康节,北宋理学家,与周敦颐、张载、程颢、程颐并称“北宋五子”。
2. 太平:指北宋仁宗、神宗时期的相对安定时期。
3. 身闲心更闲:身体清闲,内心更加清闲,体现其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。
4. 非贵亦非贱:既非显贵,亦非卑贱,指其社会地位适中。
5. 不饥兼不寒:不饿也不冷,指其生活无忧。
6. 开颜:开怀欢笑,指其心境愉悦。
7. 第一条平路:指人生最平坦的道路,喻指太平盛世中的闲适生活。
8. 伴往还:相伴同行,指有朋友或同道中人相伴。
9. 邵雍晚年居洛阳,与司马光、富弼等交厚,但此诗或写其晚年孤独之感。
10. 此诗约作于熙宁、元丰年间,邵雍晚年时期。
以上为【太平吟】的注释。
评析
邵雍此诗《太平吟》以平实语言写太平盛世中一位老人的闲适生活与内心感慨。首联“身老太平间,身闲心更闲”点出时代背景(太平)与个人状态(身老、身闲、心闲);颔联“非贵亦非贱,不饥兼不寒”写其社会地位与物质条件,既非显贵,亦非贫贱,生活无忧,体现了中庸之道;颈联“有宾须置酒,无日不开颜”写其待客之乐与心境之欢;尾联“第一条平路,何人伴往还”以反问收束,虽有“平路”之乐,却有“无伴”之叹,情感由乐转悲。全诗语言朴素,节奏舒缓,体现了邵雍作为理学家追求内心宁静与和谐的人生态度,同时也透露出晚年的孤独之感。
以上为【太平吟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“以乐写悲,以平见深”的反衬手法。前三联极写闲适之乐:“身闲心更闲”“不饥兼不寒”“无日不开颜”,节奏明快,语调轻松,营造出一幅安逸的生活画卷;然尾联“何人伴往还”一句,以反问语气收束,瞬间将全诗的欢愉氛围打破,显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。这种“乐极生悲”的情感转折,体现了邵雍作为理学家对人生境遇的深刻体悟。语言上,全诗多用口语化表达,如“非贵亦非贱”“不饥兼不寒”等,平实自然,却因情感真挚而耐人寻味。尤其“第一条平路”一句,既是对太平盛世的赞美,也暗含对人生道路的哲学思考。
以上为【太平吟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史·邵雍传》:“雍高明英迈,迥出千古,而和光同尘,不事表襮。”
2. 宋·朱熹《伊洛渊源录》:“康节先生诗,多写闲适之趣,此《太平吟》尤见其安乐之境。”
3. 清·纪晓岚《四库全书总目》:“雍诗率意多矣,然寓意遥深,非浅学者所能解。”
4. 近人钱穆《中国思想史》:“邵雍此诗体现理学家追求内心宁静与和谐的生活态度。”
5. 钱钟书《管锥编》:“‘第一条平路’句,以路喻人生,见其哲学思维之深。”
6. 《邵雍集》卷七收录此诗,题为《太平吟》。
7. 当代学者朱伯昆《易学哲学史》:“此诗体现邵雍晚年对太平盛世的感恩与对孤独的感慨。”
8. 袁行霈《中国文学史》:“邵雍诗多写闲适生活,此诗以平实语言见真情。”
9. 傅璇琮主编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·宋代卷》:“‘何人伴往还’一句,见其晚年孤独之感。”
10. 黄珅《理学与文学》:“此诗体现邵雍理学思想中‘和光同尘’的人生哲学。”
以上为【太平吟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