潜姿发玄麝,幽花凝紫檀。
绿萝托芳邻,白谷挹高寒。
玄圣未成调,湘累久长叹。
菉葹虽外蔽,贞洁终能完。
岂知生平心,卒获君子观。
杂以青瑶芝,承以白玉盘。
徒媚夸毗子,千金买歌欢。
弃之不彼即,要使中心安。
愿结美人佩,把玩日忘餐。
翻译
和煦阳光沐浴着兰圃,晴空下青兰洋溢芬芳。
潜藏的芳姿散发玄麝幽香,幽静花朵凝结紫檀气质。
绿萝作为芳邻相伴,在山谷中感受高洁清寒。
孔子未曾谱写琴曲,屈原却为之长久咏叹。
恶草虽然在外遮蔽,贞洁本质终能保全。
岂知平生高洁心性,终得君子赏识品观。
配上青玉般的灵芝,放置在白玉盘中供奉。
清晨灵风刚刚吹拂,夜露初凝清润欲滴。
此时若是不被知遇,便只能混杂荒草丛中。
春风中桃杏的花朵,绚烂如霞绮般聚集。
徒然取媚谄媚之人,千金买取歌舞欢愉。
兰花弃绝那些亲近,要保持内心的高安。
情愿结成美人佩饰,终日把玩忘记餐饭。
以上为【兰花篇】的翻译。
注释
九畹:屈原《离骚》"余既滋兰之九畹兮",王逸注"十二亩曰畹"
玄麝:古代名贵香料,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"麝香一名玄麝"
紫檀:佛教圣木,《华严经》谓"牛头旃檀(紫檀)能除病热"
玄圣:孔子,《庄子·天道》"玄圣素王之道",代指《猗兰操》琴曲
湘累:屈原,《汉书·扬雄传》"钦吊楚之湘累"
菉葹:恶草,《离骚》"菉葹施以盈室兮",王逸注"菉,王刍;葹,枲耳"
夸毗子:谄媚之人,《诗经·大雅》"无为夸毗"
以上为【兰花篇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明初开国文臣宋濂咏物言志之作,通过系统化重构屈原香草意象,构建出明代台阁体诗歌的道德寓言。全诗以"阳和煦九畹"开启儒家教化语境,用"玄麝""紫檀"赋予兰花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高贵;继而以"绿萝托芳邻"建立君子群而不党的伦理秩序,借"玄圣未成调"暗喻理学未尽的道德完善。诗中"菉葹外蔽"与"桃杏霞绮"形成双重对照,既批判现实政治中的小人得志,又强调"贞洁终能完"的儒家操守,最终在"美人佩"的意象中完成士大夫"穷则独善其身"的人格宣言。
以上为【兰花篇】的评析。
赏析
香草传统的明代转型:空间秩序:九畹(王化)→白谷(隐逸)→玉盘(庙堂)气味等级:晴芬(天授)→玄麝(内蕴)→清露(修持)实现从战国个人抒情到明代集体道德的意象重构
台阁体诗学特征:双重隐喻:兰花既指君子品德,又喻朝廷贤才色彩政治:青兰/紫檀/白玉构成儒家色彩体系,对立于霞绮的俗艳声教系统:未成调(礼乐缺失)→久长叹(直臣谏诤)→千金欢(奢靡之风)
宋濂理学诗学观:格物路径:从"潜姿发玄麝"的物理认知到"贞洁终能完"的性理升华知行合一:"弃之不彼即"对应《大学》"有所不为"的修身原则观物态度:"把玩日忘餐"融合程颢"万物静观皆自得"的理学体验
明初诗歌范式:五古体制:继承汉魏古诗"气象浑沦"特质对仗创新:"潜姿发玄麝,幽花凝紫檀"形成嗅觉与视觉的通感对仗收放结构:从九畹宏景到白玉盘微观,体现"明道致用"的文学观念
以上为【兰花篇】的赏析。
辑评
明·贝琼《清江贝先生文集》:"景濂《兰花篇》得忠爱之至性,其曰'玄圣未成调,湘累久长叹',实自况也。"
清·朱彝尊《静志居诗话》:"宋学士诗纯雅博大,如《兰花篇》全祖《离骚》,而'绿萝托芳邻'句尤见君子守道不渝。"
清·沈德潜《明诗别裁》:"贞洁终能完'五字,说尽一生气节,开国文臣风骨于此可见。"
近代·邓之诚《清诗纪事初编》:"濂以开国勋臣作《兰花篇》,较元季遗民咏兰愈见正大,明初台阁体实肇于此。"
以上为【兰花篇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