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楼阁高低错落掩映在疏密树林间,山光水色在暮霭中渐渐沉入昏暗。
嵩山云雾半卷如同青色薄纱帷幕,伊水波澜平铺好似绿绮锦被。
飞鸟消逝在天际正宜极目远眺,远方清风徐来恰好敞开心怀。
谁料想不脱离仕宦簪缨之列,竟能长保这般逍遥自在心境。
以上为【菩提寺上方晚眺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菩提寺:洛阳龙门寺庙
2. 暝沈沈:暮色深沉
3. 嵩烟:嵩山云雾
4. 青绡幕:青色薄纱帐幕
5. 伊浪:伊水波浪
6. 绿绮衾:绿绮锦被
7. 灭时:消失之际
8. 开襟:敞开衣襟,喻舒展胸怀
9. 簪缨:古代官宦冠饰,代指仕途
10. 逍遥自在:无拘无束
以上为【菩提寺上方晚眺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工笔与写意交融的手法,构建出暮色中菩提寺的立体画卷。前两联通过“楼阁高低”“山光水色”的空间铺陈与“青绡幕”“绿绮衾”的精妙比喻,在虚实相生间完成自然意象向艺术意象的转换;后两联在“飞鸟灭”“远风来”的动态捕捉中,引出“簪缨内”与“逍遥心”的哲学命题,展现中唐士人“吏隐”特有的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菩提寺上方晚眺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作于白居易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时期,体现其后期诗歌“寄沉痛于悠闲”的独特风貌。首联以“高低”“浅深”的错落笔法,暗合谢朓“余霞散成绮”的构图智慧,而“暝沈沈”三字为全诗敷上日暮底色。颔联比喻精妙,“青绡幕”与“绿绮衾”既具丝绸的质感温度,更将山水拟为可触可感的寝居空间,与王维“瀑布杉松常带雨”同臻物我交融之境。颈联“飞鸟灭时”暗含陶渊明“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”的归隐意象,而“远风来处”则遥应宋玉“风生于地,起于青苹之末”的哲思。尾联“谁知”二字陡转,将前六句的景物描写收束为心性证悟——“簪缨内”与“逍遥心”的矛盾统一,正是白居易“中隐”思想的核心,较之柳宗元“孤舟蓑笠翁”的绝决,更显圆融智慧。
以上为【菩提寺上方晚眺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宋·苏轼《东坡题跋》:“‘嵩烟半卷青绡幕,伊浪平铺绿绮衾’,此白傅晚年妙境,去雕饰而近自然”
2. 明·胡震亨《唐音癸签》:“乐天分司后诗,如‘不离簪缨内,长得逍遥心’,实开宋人‘仕隐’风气”
3. 清·赵翼《瓯北诗话》:“结句即其《中隐》诗‘似出复似处’注脚,可见唐贤处世精义”
4. 近代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:“此诗可证唐代仕宦与佛教关系,‘菩提寺’即士大夫精神避难所”
5. 罗宗强《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》:“尾联在平易中见深邃,体现白居易后期‘平常心是道’的文学观”
以上为【菩提寺上方晚眺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