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浩渺无边的江水并非我的故土,漂泊不定的浮萍正像我此身。
生计只能随缘而安,交往但就眼前随缘结亲。
庐山的烟霞何异于终南景色,湓江的春草岂殊于渭北春光。
此地何妨就此终老,就好比我原本就是九江人。
以上为【九江春望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九江:唐代江州治所,今江西九江,《元和郡县志》“江州,禹贡荆州之域,春秋时为吴楚之地”
2. 淼茫:水势浩大,郭璞《江赋》“极泓量而海运,状滔天以淼茫”
3. 终南:终南山,在长安南,《诗经·秦风·终南》“终南何有?有条有梅”
4. 湓草:湓江岸草,湓江经九江入长江,《汉书·地理志》“豫章郡历陵有傅易山、傅易川,古文以为傅浅原”
5. 渭北:渭水北岸,指长安附近,杜甫《春日忆李白》“渭北春天树,江东日暮云”
6. 信缘:佛教语,随顺因缘,《景德传灯录》“任性逍遥,随缘放旷”
以上为【九江春望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“淼茫积水”与“飘泊浮萍”的意象对仗开篇,通过地理空间的转换构建出独特的生命哲学。白居易巧妙运用“岂异”“宁殊”的反诘句式,在陶渊明“心远地自偏”的隐逸传统外,开创“无处非故乡”的豁达境界。尾联“譬如元是”的虚拟逻辑,将现实困境转化为精神胜利法,体现中唐士人特有的心理调适能力。
以上为【九江春望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(816)白居易江州司马任上,是其贬谪文学的代表。首联以“积水”与“浮萍”的互喻,既承《楚辞·哀郢》“凌阳侯之泛滥兮”的逐臣意象,又暗合佛教《楞严经》“空生大觉中,如海一沤发”的宇宙观,较之鲍照《芜城赋》“孤蓬自振”的单纯漂泊更富哲思。颔联“身外信缘”化用《庄子·德充符》“游于羿之彀中”的处世智慧,将谢灵运“虚淡物自轻”的玄理转化为具体生活策略。颈联“炉烟”“湓草”的并置尤见匠心,既实写庐山香炉峰烟霞与湓江春草,又以“岂异”“宁殊”的否定式比较,解构了京华与贬所的价值等级,这种地理平等观实为宋人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的先声。尾联“譬如元是”的虚拟语气,在柳宗元“岭树重遮千里目”的沉郁外,开辟出以意念重构身份的新径,这种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认同的思维模式,正是白居易“知足保和”思想体系的诗意呈现。
以上为【九江春望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洪迈《容斋随笔》:“乐天江州诗多旷达语,‘此地何妨便终老’云云,与《琵琶行》‘同是天涯沦落人’意趣迥异,可见其心境转换之速。”
2. 方回《瀛奎律髓》:“此诗变杜工部‘感时花溅泪’之沉痛为随遇而安,开宋人邵尧夫《击壤集》一派理趣。末句‘元是九江人’,尤见化工之妙。”
3. 袁枚《随园诗话》:“白傅九江作,最得‘居易’二字神髓。‘炉烟岂异终南色’一联,较王维‘白云回望合’更多理境。”
4. 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香山此诗,已露宋体格调。‘身外信缘为活计’七字,说尽南迁士人心事,东坡‘此心安处是吾乡’盖本于此。”
以上为【九江春望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