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离开京城的日子已经越来越久,欣喜的是遇到风物竟似故人。
为何心中满怀这般情意?只因独坐江上,深深思念着你。
我们的情谊如同山河大地的浩然之气,本应交融汇聚,氤氲成一片祥和。
却不幸被狂风从中截断,彼此分离,化作天边两朵孤云。
但风向终有回转之时,云朵重聚岂会没有缘由?
只愿我们各自珍重努力,人生的困顿与通达,终究系于你我自身。
以上为【寄微之三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微之:元稹(779–831),字微之,唐代著名诗人,与白居易并称“元白”,交谊极深。
2. 去国日已远:指白居易贬谪江州(今江西九江)后远离长安朝廷。“国”指京师或朝廷。
3. 物似人:所见风物仿佛带有故人气息,触发思念。
4. 河岳气:山河大地所蕴涵的浩然正气,喻指二人共同的理想与人格气质。
5. 氛氲(fēn yūn):云气交融、弥漫之状,形容情谊和谐深厚。
6. 狂风吹中绝:喻指突发的政治打击(如元和十年二人同时被贬)使亲密友谊被迫中断。
7. 孤云:化用陶渊明“遥遥望白云,怀古一何深”及鲍照“孤云独无依”意象,喻漂泊孤独。
8. 风回:风向回转,喻时局变化或命运转机。
9. 云合:云气聚合,喻朋友重逢、情谊再续。
10. 穷通我尔身:“穷”指困厄,“通”指显达;意为人生际遇虽难料,但操守与努力在己,彼此当自重自持。
以上为【寄微之三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白居易《寄微之三首》其一,是写给挚友元稹(字微之)的深情之作。全诗以“思君”为核心,借自然意象抒写友情的深厚、离别的无奈与重逢的期盼。开篇以“物似人”点出睹物思人之情;继而以“河岳气”喻二人志同道合、精神相契;“狂风吹中绝”象征政治风波或命运阻隔导致分离;“孤云”形象刻画双方漂泊无依之境;后四句笔锋转亮,以“风回”“云合”寄托重聚之望,末以“努力各自爱”收束,既显豁达,又含勉励,体现儒家“穷则独善,达则兼济”的人生观。全诗意象宏阔而情感真挚,语言质朴而哲理深沉,是白居易“感人心者,莫先乎情”的典型实践。
以上为【寄微之三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结构精巧,情感层层递进。前四句由外物触发内心,自然引出对元稹的深切思念;中四句以“河岳气”与“孤云”形成强烈对比,既赞昔日情契之高远,又叹当下分离之凄凉;后四句则从悲慨转向希望与自励,展现出白居易特有的理性节制与乐观精神。诗中“河岳气”“孤云”等意象宏大而富象征性,“风回”“云合”更以自然规律隐喻人事终将团圆,逻辑严密而诗意盎然。语言平易如话,却内蕴深厚,体现了白居易“其言直而切,其辞质而径”的诗学主张。全诗无激烈之语,却感人至深,正是“元白”友谊千载传诵的情感基石。
以上为【寄微之三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唐·元稹《酬乐天》序:“昔与白乐天……志同道合,死生契阔。”可与此诗互证。
2. 宋·苏轼《祭柳子玉文》:“元轻白俗”,虽言风格,然“白俗”实指其语言平易而情真,如此诗即是。
3. 清·沈德潜《唐诗别裁集》:“香山诗多近人情,《寄微之》诸作,字字从肺腑流出。”
4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:“乐天与微之书札唱和,情逾骨肉,此诗‘河岳气’之喻,足见其精神契合之深。”
5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:“白居易寄元稹诗,看似平直,实则沉痛,如‘两处成孤云’,淡语中有无限酸楚。”
6. 朱金城《白居易集笺校》:“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(816)江州司马任上,时微之贬通州,二人音问艰难。”
7. 袁行霈《中国文学史》:“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是中唐文学的重要现象,《寄微之》诗群是其情感的真实记录。”
8. 《全唐诗》卷443收录此诗,题下注:“时微之贬通州,乐天谪江州。”
9. 清·赵翼《瓯北诗话》卷四:“中唐诗以韩、孟、元、白为最……白香山与元微之赠答,情文兼至。”
10. 当代学者谢思炜《白居易诗集校注》:“‘努力各自爱’一句,既是劝慰,亦是自誓,体现儒家士人于逆境中的自持之道。”
以上为【寄微之三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