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真诚是自我的完善,道是自我的引导。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,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。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。不过,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,而是还要完善事物。自我完善是仁,完善事物是智。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,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,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。
以上为【中庸 · 第二十四章 】的翻译。
注释
自成:自我完成,自我成就。
自道:自我引导。“道”在此处作动词,意为引导、遵循。
无物:不是指物质不存在,而是指没有真实、有意义的存在。若没有“诚”作为其本质,万物便失去了其真实性和价值。
成己: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。
成物:促成他人和万物的完善与发展。
仁、知(智):儒家核心道德范畴。“仁”侧重于内在的修养与爱人,“知”侧重于对外在事物的明察与智慧。
性之德也:源自天性的德行。
合外内之道:融合了内心修养(成己)与外部事功(成物)的法则。
时措之宜:在任何时候施行都能恰到好处。“措”,施行;“宜”,适宜。
以上为【中庸 · 第二十四章 】的注释。
评析
本章是《中庸》论述“诚”这一核心概念的关键篇章。它将“诚”从普通的道德规范(诚实、真诚)提升到了本体论和宇宙论的高度。开篇即指出“诚”具有自我实现、自我完成的能动性,同时它也是宇宙万物生成与存在的依据(“不诚无物”)。这使得儒家的道德哲学拥有了坚实的形而上学基础。进而,文章阐述了“诚”的实践路径是由内而外、推己及人的,即“成己”以达“仁”,“成物”以显“知”(智),最终达到“合外内之道”的至高境界,说明了内在德性与外在事功的统一性。
以上为【中庸 · 第二十四章 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章在思想与文辞上均体现出极高的造诣。
逻辑严密,层层递进:文章从“诚”的自我完成性谈起,随即将其作用范围扩展至整个宇宙(“物之终始”),然后落回到君子的道德实践(“诚之为贵”),再详细阐明实践的两个维度——“成己”与“成物”,最后总结其源于天性、合于内外的至高性质。结构环环相扣,逻辑严谨。
概念提升,境界宏大:将“诚”定义为宇宙的本体属性,这是对儒家学说的重大发展。它沟通了天道与人道,使得人的道德修养(“成己”)不仅是个人行为,更是参与宇宙创生、助成万物(“成物”)的崇高事业。这种“天人合一”的境界,极大地拓展了儒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。
辩证统一,中庸精髓:“成己”与“成物”、“仁”与“智”、“内”与“外”,这几对范畴在“诚”的统摄下实现了完美的辩证统一。这正体现了“中庸”的核心精神——不偏不倚,执两用中,追求内在心性与外在行为的和谐一致。
以上为【中庸 · 第二十四章 】的赏析。
辑评
(宋)朱熹《四书章句集注》:“言诚者物之所以自成,而道者人之所当自行也。诚以心言,本也;道以理言,用也。”“天下之物,皆实理之所为,故必得是理,然后有是物。所得之理既尽,则是物亦尽而无有矣。故人之心一有不实,则虽有所为亦如无有。”点评:朱熹从“理”本论的哲学高度进行阐释,区分了“诚”(心之本)与“道”(理之用),并深刻解释了“不诚无物”,认为心中不实,则一切行为便失去了真实的价值和意义。
(明)王夫之《读四书大全说》:“‘诚者物之终始’,……彻乎终始而言,则曰‘诚者天之道也’。……‘诚之者人之道也’,于物见诚,于人言诚之。”点评:王夫之强调了“诚”的普遍性和永恒性(“彻乎终始”),并精准区分了“天道”之诚与“人道”之“诚之”,明确了天与人各自的职分和在“诚”上的不同体现。
(清)李塨《中庸传注》:“此章言道之本体,而归功于诚。成己仁,成物知,合外内之道也,学问之能事毕矣。”点评:李塨的评论提纲挈领,指出本章旨在阐明“道”的本体,而一切功业都归于“诚”。他认为“成己”之仁与“成物”之智的结合,便是学问的最高成就。
以上为【中庸 · 第二十四章 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