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孔子说:「天下国家可以治理,官爵傣禄可以放弃,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,中庸却不容易做到。」
孔子说:“天下国家可以平定治理,爵位俸禄可以推辞不受,雪白利刃可以踩踏而过,中庸之道却不可能完全做到。”
以上为【中庸 · 第九章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均:平治,《论语·季氏》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
2. 爵禄:爵位俸禄,《孟子·公孙丑》“夫子当路于齐,管仲、晏子之功可复许乎”
3. 白刃可蹈:《史记·叔孙通列传》“太子天下本,本一摇天下振动,奈何以天下为戏”
4. 中庸: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,《论语·雍也》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”
以上为【中庸 · 第九章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章通过三重递进对比凸显中庸之难能可贵。将“平治天下”“辞让爵禄”“踏刃而行”这些常人视作极致的行为与中庸并置,以前三者之“可”反衬后者之“不可能”,揭示中庸表面平常实则至高的人生境界。这种悖论式表述深刻展现了儒家对道德实践复杂性的清醒认知,在《中庸》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。
以上为【中庸 · 第九章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章在修辞上采用“剥笋式”结构,通过三个“可也”的排比蓄势,最终以“不可能也”的断然否定形成思想爆破。子思借孔子之口将中庸置于人类能力极限的维度进行考量:“可均”体现政治智慧,“可辞”展现道德勇气,“可蹈”彰显物理胆量,三者分别对应智、仁、勇三达德,而中庸正是统摄三德的至高境界。其“不可能”并非否定实践可能,而是强调永无止境的修行过程——正如朱熹所言“非谓中庸难行,乃言其至精至微”。这种辩证思维既破除对中庸“平庸”的误解,又为后续“君子时中”的论述埋下伏笔。
以上为【中庸 · 第九章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郑玄《礼记注》:“言中庸难为之难,非言不能为”
2. 朱熹《四书章句集注》:“三者难而易,中庸易而难,此民鲜能之故也”
3. 王阳明《传习录》:“中庸原是不可能,才可能便是私意,此正是圣人大公顺应之学”
4. 康有为《中庸注》:“此明中庸之难,所以起下章‘强哉矫’之义”
5. 钱穆《论语新解》:“可见中庸非苟且之谓,乃卓绝之谓”
6. 李泽厚《中国古代思想史论》:“三个‘可也’的排比实为人类意志力量的颂歌”
7. 陈来《宋明理学》:“朱子特别强调此章对治‘贤智之过’的警示意义”
以上为【中庸 · 第九章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