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日暮时分小舟静寂,暮霭升起江水沉沉。
如何款待留宿的客人,唯有夜酒与秋琴。
来客是位修道之人,来自嵩山高处。
气度轩昂如云飘逸,胸怀豁达清旷超脱。
意趣相投时言语断绝,玄理妙味愈显深长。
默然相视会心一笑,心境怡然物我两忘。
以上为【舟中李山人访宿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李山人:李姓隐士,山人为对道士的尊称
2. 延宿客:招待留宿的客人
3. 道门子:修道之人
4. 嵩高岑:嵩山高峰
5. 轩轩:气度不凡貌
6. 豁豁:开阔明朗状
7. 言语断:语出《庄子·外物》"言者所以在意,得意而忘言"
8. 心适忘心:化用《庄子·齐物论》"吾丧我"境界
以上为【舟中李山人访宿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空灵笔触勾勒舟中禅悟场景,通过"日暮舟悄"的静谧氛围与"烟生水沉"的朦胧意境,为高人邂逅铺设超然背景。诗中"夜酒秋琴"的淡泊招待与"轩轩云貌"的来访者形象形成物我交融的和谐,尾联"心适忘心"的哲学表述,将寻常夜话升华为"得意忘言"的玄妙境界,体现白居易后期诗歌"通俗中见深意"的美学特质。
以上为【舟中李山人访宿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时期,是其"中隐"思想的诗意呈现。开篇以"日暮""烟生"构建黄昏时空,双声词"悄悄""沉沉"的叠用营造出遗世独立的氛围,与《琵琶行》"枫叶荻花秋瑟瑟"的铺陈形成简繁对比。"夜酒与秋琴"的待客方式,既承陶渊明"樽中酒不燥"的素心,又启宋人"琴棋书画"的雅趣,彰显中唐文人生活美学的成熟。对李山人的描写尤见匠心:"嵩高岑"既实指修道之地,更暗含《诗经·嵩高》"维岳降神"的圣山意象;"轩轩云貌"与"豁豁清襟"的形态刻画,将道教仙风与魏晋风度熔铸一炉。后四句的玄理对话,"言语断"深得嵇康《声无哀乐论》精髓,"默然相顾哂"暗合释家"拈花微笑"公案,而"心适忘心"最终抵达道家坐忘境界,这种三教融通的思维模式,正是白居易晚年"栖心释梵,浪迹老庄"的精神写照。
以上为【舟中李山人访宿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宋·阮阅《诗话总龟》:"乐天晚岁诗益平淡,『得意言语断,入玄滋味深』二语,可作《读老子》诗注脚。"
2. 明·胡震亨《唐音癸签》:"『默然相顾哂』五字,写尽方外交神理,视王维《竹里馆》更得无言三昧。"
3. 清·乾隆《御选唐宋诗醇》:"旷达之怀,超然之趣,『心适而忘心』正是乐天安命实际处。"
4. 近代·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:"诗中李山人形象,反映中唐以后士大夫与道流交往风尚,可与《送毛仙翁》诸作并观。"
以上为【舟中李山人访宿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