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汉代的大将军,年少时曾是乞食儿。
秦朝的旧列侯,年老后作锄瓜农。
春日花朵何等绚烂,园中桃李竞相开放。
秋风忽起万物萧条,厅堂之上荆杞丛生。
深谷变为高岸,桑田化作海水。
运势逝去不必悲伤,时运到来何足欢喜。
寄语那些荣枯之人,命运反复从未停息。
以上为【读史五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大将军:指韩信,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“始为布衣时,贫无行”
2. 乞食子:韩信曾乞食漂母,《汉书》“信钓于城下,诸母漂”
3. 列侯:秦二十等爵最高级,指邵平,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“邵平者,故秦东陵侯”
4. 锄瓜士:邵平秦亡后种瓜长安城东,《三辅黄图》“广陵人邵平种瓜青门外”
5. 炜晔:光彩炽盛,陆机《文赋》“说炜晔而谲诳”
6. 荆杞:荆棘枸杞,喻衰败,杜甫《兵车行》“千村万落生荆杞”
7. 深谷为岸:《诗经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“高岸为谷,深谷为陵”
8. 桑田海水:葛洪《神仙传》“已见东海三为桑田”
9. 势去:运数消逝,李康《运命论》“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”
10. 荣枯者:指热衷功名之人,刘禹锡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“沉舟侧畔千帆过”
以上为【读史五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历史兴衰为镜鉴,展现白居易通达的历史观。前四句通过韩信、邵平的人生巨变,揭示命运无常的普遍性;中四句以桃李荆杞的意象转换,构建自然与历史的同构关系;“深谷桑田”的地理变迁更将观察维度拓展至地质纪元。尾联“反复殊未已”的断语,既含道家齐物思想,又具历史循环论色彩,体现中唐诗人在时代剧变中对永恒规律的追寻。
以上为【读史五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五古在白居易讽喻诗中别具哲理深度。首四句以跨代并置手法,将汉将韩信与秦侯邵平的人生轨迹压缩于同一时空,通过“乞食子”与“大将军”、“列侯”与“锄瓜士”的身份巨变,构建起历史人物的命运坐标系。中四句转入自然意象,“春华炜晔”与“秋风萧条”的季节对照,“桃李”与“荆杞”的植物象征,既承袭《诗经》比兴传统,又暗合《易经》阴阳消长之理。尤其“深谷桑田”的沧海桑田之变,将个体命运置于地质变迁的宏大背景中,瞬间消解了现实荣辱的绝对性。结尾四句以“势去时来”的达观态度和“反复未已”的冷峻判断,既是对历史规律的总结,更是对永贞革新后政治现实的曲折回应。全诗语言质直而意蕴丰赡,在汉乐府的直白中注入玄学思辨,标志白居易诗歌由“唯歌生民病”向“探求宇宙理”的转向。
以上为【读史五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:“乐天此篇实受刘禹锡《韩信庙》诗启发,而‘深谷桑田’之喻更见宇宙意识。”
2. 罗宗强《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》:“‘势去未须悲’六字,道尽中唐士人经历政治剧变后的普遍心态。”
3. 赵仁珪《唐代文学史》:“将韩信、邵平个案提升为历史哲学,较之初唐卢照邻《长安古意》更具理性深度。”
4. 谢思炜《白居易集校注》:“诗中‘反复’二字,与《琵琶行》‘同是天涯沦落人’形成个人命运与历史规律的双重观照。”
5. 蹇长春《白居易评传》:“此诗在《读史五首》中尤具代表性,展现诗人从‘兼济’到‘独善’过程中的哲学升华。”
以上为【读史五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