浔阳郊郭间,大水岁一至。
闾阎半飘荡,城堞多倾坠。
苍茫生海色,渺漫连空翠。
风卷白波翻,日煎红浪沸。
工商彻屋去,牛马登山避。
九月霜降后,水涸为平地。
翻译
浔阳城郊外,洪水每年必至。
民居半数漂浮荡毁,城墙多处坍塌倾坠。
苍茫水面泛海色,浩渺漫延接空翠。
狂风卷白浪翻涌,烈日煎红浪沸腾。
工匠商贾拆屋逃离,牛马牲畜登山躲避。
正当征收赋税之时,严重损害农桑生计。
唯独那些雇船之人,摇桨谋生意气扬扬。
不顾万人遭灾受苦,只顾自寻锥刀小利。
我虽无奈你何,你也难久得意。
待到九月霜降后,水退终成平地。
以上为【大水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浔阳:今江西九江
2. 郊郭:城郊
3. 岁一至:每年发生一次
4. 闾阎:里巷民居
5. 城堞:城墙垛口
6. 空翠:青空绿野
7. 彻屋:拆毁房屋
8. 率税:征税
9. 农桑事:农耕蚕桑
10. 佣舟子:受雇撑船者
11. 鼓枻:划桨
12. 锥刀利:微薄利益
以上为【大水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白居易现实主义诗风的典型代表,以浔阳水灾为切入点,层层深入地揭露了自然灾害下的社会矛盾。全诗采用“灾况描绘-民生记录-社会批判-哲理收束”的四重结构,在客观叙述中暗含价值判断,尤其通过“佣舟子”与受灾民众的对比,尖锐批判了发灾难财的社会现象。结尾以自然规律消解现实困境,既体现诗人洞察世事的智慧,又暗含对公平正义的信念。
以上为【大水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重对比:首联“岁一至”的周期性与中间八句灾难惨状形成时间纵深;“工商牛马”的仓皇与“佣舟子”的得意构成道德反衬;尾联“水涸为平地”的自然规律与中段社会矛盾的无法自解形成哲学对照。诗人用“煎”“沸”等烹饪动词形容洪水,赋予自然灾害拟人化的压迫感。“苍茫生海色”四句对仗工整而气势磅礴,既真实再现洪水滔天之景,又为后文批判蓄势。全诗语言质朴却立意深刻,展现白居易“文章合为时而著”的创作理念。
以上为【大水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明人瞿佑《归田诗话》:“乐天《大水》诗,直书时事,得讽喻之体。”
2. 清人赵翼《瓯北诗话》:“白香山《大水》等篇,穷极民生疾苦,毫无隐讳。”
3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:“此诗反映中唐漕运要道水患频仍之社会现实。”
4. 傅璇琮《唐代诗人丛考》:“‘佣舟子’形象揭示灾难经济中的伦理困境。”
5. 谢思炜《白居易诗集校注》:“结尾以自然规律作结,隐含对社会自我调节能力的质疑。”
以上为【大水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