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将军自少年时便投身战场,征战于南方蛮荒溪谷之间,他的箱箧中所珍藏的辰砂,其珍贵远胜象牙与犀角。
莫要说这辰砂只是从玉床(丹砂矿脉)中采得的箭镞般粗物,也未曾曾在炼丹的金鼎中被真正用作修炼刀圭之药。
近来听说勇猛将士已攻取丹砂矿穴,意欲助君王铸造“袅蹄”马蹄金,以富国强兵。
然而,多少深藏于空寂山岩中的辰砂,无人得见,只随着初升的太阳悄然吐出如虹霓般的光彩。
以上为【观张师正所蓄辰砂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张师正:北宋官员,字元弼,曾任辰州知州,喜收藏奇物,尤重道家方术。
2. 辰砂:即朱砂,主要成分为硫化汞(HgS),古代被视为炼丹要药,亦作颜料或辟邪之物。因产于辰州(今湖南沅陵一带)而得名。
3. 将军结发战蛮溪:指张师正早年在南方边地任职,参与平定少数民族动乱。“结发”谓年轻时,“蛮溪”泛指南境溪峒之地。
4. 殊珍胜象犀:极为珍贵之物,比象牙、犀角更为稀有。
5. 玉床:道教术语,指丹砂矿脉中晶莹如床的矿石层,亦象征仙境中的宝座。
6. 收箭镞:比喻辰砂形似箭头,或暗指其出自战地。一说“箭镞”为矿物形态之称。
7. 金鼎:炼丹炉鼎,代指炼丹术。
8. 刀圭:古代量药的小匙,常代指炼丹药物,亦喻微小而关键之物。
9. 猛士收丹穴:指朝廷派兵控制辰砂矿区。丹穴,产丹砂的山穴。
10. 袅蹄:即“马蹄金”,汉武帝时所铸金币,形如马蹄,象征财富与国力。此处借指铸币强国之策。
以上为【观张师正所蓄辰砂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借咏张师正所藏辰砂,实则抒发对人才、资源未被充分识用的感慨,并寄托了对国家富强、贤才得用的理想。诗中由物及人,由珍宝推及治国大计,既有对隐逸之才的惋惜,也有对功业抱负的向往。语言含蓄而意蕴深远,体现了苏轼诗歌“托物言志”的典型风格。全诗结构严谨,前半写物之奇珍与不遇,后半转入时事与理想,结句以自然景象收束,余韵悠长。
以上为【观张师正所蓄辰砂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题为咏物,实则寓寄深远。首联以“将军结发战蛮溪”起笔,既点明张师正的经历,又赋予其豪杰气概;“殊珍胜象犀”突出辰砂之贵重,奠定全诗珍视之基调。颔联转为议论:“漫说玉床收箭镞,何曾金鼎识刀圭”,表面说辰砂虽产自宝地却被当作粗物,未入炼丹高阶之列,实则暗喻人才埋没、利器未试的遗憾。颈联笔锋转向现实:“近闻猛士收丹穴,欲助君王铸袅蹄”,将个人收藏上升至国家大政,表达对利用自然资源以强国富民的期待。尾联意境开阔:“多少空岩人不见,自随初日吐虹蜺”,写深藏山中的辰砂默默发光,犹如未遇之贤才,虽不为人知,却自有其光辉。此句以景结情,含蓄隽永,令人回味无穷。全诗融历史、地理、道术、政治于一体,体现苏轼博学多识、思致深远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观张师正所蓄辰砂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卷十五引查慎行语:“此诗借辰砂以喻人才,言其瑰异非常而未尽其用,末句‘自随初日吐虹蜺’尤为神来之笔,写幽光自发,不待人识,寓意深远。”
2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张师正好道术,蓄辰砂,公因赋之,不独纪物,兼寓劝世之意。‘欲助君王铸袅蹄’一句,见儒者经济之怀。”
3. 清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云:“通篇皆就辰砂生议,而意在言外。前四句言其珍而不遇,后四句望其用于世,结构井然,寄托遥深。”
4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二十三评此诗:“语带仙气,而心存社稷,非徒炫异物也。‘空岩’二句,兴象超妙,可入画境。”
以上为【观张师正所蓄辰砂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