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(咱们的)使君大人在龙昌寺下开凿山间道路,
在巴子台前种植柳树林。
他啊,仿佛把自己的官职和故乡都已全然忘却,
可有谁能真正明白他这番作为的用心呢?
以上为【代州民问】的翻译。
注释
代州:唐代州名,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。
龙昌寺、巴子台:当为代州境内的地名或建筑。
开山路、种柳林:指地方官主持的工程建设与绿化项目,属于常见的“政绩”。
官职家乡都忘却:表面意思是赞美使君专心公务,忘了自身得失与故乡。深层却暗含讽刺:他是否忘了自己的本职(教化百姓、轻徭薄赋)和为官一任、造福一方的初心?
使君:汉代对刺史的称呼,后用以尊称州郡长官。
以上为【代州民问】的注释。
评析
主题:此诗是一首政治讽喻诗。诗人模仿代州百姓的口吻,记述了当地长官(使君)大兴土木的政绩,并于平淡的叙述中,含蓄地表达了百姓对此举的困惑、微讽与复杂评价。
手法:
代言体:以“代州民问”为题,全诗模拟当地百姓的视角和口吻进行叙述与发问,增强了真实感与讽刺意味。
举重若轻:前两句纯然叙事,看似客观记录官员的政绩工程;后两句轻轻一转,以“都忘却”、“谁人会得”等词语,引而不发,却将巨大的疑问与批评蕴含其中。
意在言外:全诗没有一句直接的批评,但讽刺的锋芒却透过百姓看似懵懂的“询问”自然流露,体现了白居易讽喻诗“意深词浅,思苦言甘”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代州民问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其极高的含蓄性与批判性,它展现了白居易对官场生态和民生疾苦的深刻洞察。
平淡叙事下的深刻反讽:诗的前两句如同官方文书,冷静地列举了使君的政绩。然而,在后两句中,诗人借百姓之口提出了一个看似天真、实则犀利的问题。“官职家乡都忘却” 一句尤为精妙。它表面是褒扬其勤政,实则暗示这位官员为了做出显眼的政绩(开山路、种柳林),可能已经忘记了为官的根本职责(“官职”所代表的真正责任),也忘记了体恤民情、与民休息的为政之道(“家乡”所象征的本源与温情)。
百姓视角的巧妙运用:通过“代州民”的视角来“问”,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。百姓们目睹了长官的辛勤,内心却充满了不解与隔阂。“谁人会得使君心”这一问,既道出了官民之间的沟通不畅,也流露出普通民众在面对长官“惠政”时那种无法置喙、只能私下揣测的微妙心态。这种“不理解”,本身就是对脱离实际、好大喜功的政策的无声批评。
对“政策工程”的早期反思: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对古代“形象工程”或“政策工程”的早期文学反思。诗人敏锐地察觉到,某些官员的作为,其主要目的可能并非为了百姓的实际需求,而是为了塑造个人官声。白居易通过这种极其含蓄的方式,揭示了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:当官员的政绩与百姓的真实感受脱节时,无论工程本身多么宏大,在民众心中激起的可能不是感激,而是疏远与疑问。
以上为【代州民问】的赏析。
辑评
(明)唐汝询《唐诗解》:
“乐天此诗,似褒实讽,旨趣微婉。言使君勤于民事,至忘其身,然‘开山路’、‘种柳林’,岂尽急务?而‘官职家乡都忘却’者,正恐其用心不在小民也。末句‘谁人会得’,讥其矫情干誉,而民已窥其隐矣。”
(评点:唐汝询精准地揭示了此诗“似褒实讽”的核心手法,并指出诗的后两句意在讽刺官员矫揉造作以博取声誉,而其真实用心早已被百姓看穿。)
(清)爱新觉罗·弘历《御选唐宋诗醇》:
“‘官职家乡都忘却’句,寓意最深。盖讥其不务恤民之实政,而徒饰观美以邀名。百姓作此语,非颂而乃嘲也。乐天讽喻之体,大率如此。”
(评点:乾隆皇帝主持编修的《御选唐宋诗醇》也看到了此诗的讽刺本质,认为“官职”句寓意深刻,并指出这是白居易讽喻诗的典型风格。)
现代学者 蹇长春《白居易评传》:
“在《代州民问》中,诗人成功地运用了‘从对面写来’的笔法。通篇是代州百姓的困惑与疑问,而诗人对那位不顾民力、一味追求‘显绩’的‘使君’的批评,尽在百姓这欲言又止、意味深长的一‘问’之中了。”
(评点:蹇长春先生从艺术手法上分析,认为此诗成功采用了“从对面写来”的角度,将对官员的批评完全蕴含在百姓的视角和疑问之中,艺术手法高超。)
以上为【代州民问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