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心境闲适,诗思自然奔放;笔法老练,言辞反而显得疏淡。
你赠予我的诗句皆属难押的强韵,可见你定是读到了奇妙的异书。
你的才思如沮溺般滔滔不绝,风度又似孟之反那般从容洒脱。
在苍茫大海之畔相视一笑,心中再无愤懑可以抒发。
以上为【广倅萧大夫借前韵见赠,復和答之,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广倅:指广州通判,宋代州府副职官员。“倅”即副职。
2. 萧大夫:姓名不详,时任广州通判,苏轼友人。
3. 借前韵:指萧大夫用苏轼之前诗作的原韵来写诗相赠,属唱和之举。
4. 心闲诗自放:内心闲适,诗情便自然流露。放,舒展、奔放之意。
5. 笔老语翻疏:笔力老到,反而不拘辞藻,语言趋于简淡。疏,疏宕、不刻意。
6. 强韵:指押韵难度较大的险韵、窄韵,需极高技巧方可驾驭。
7. 异书:奇特或罕见的书籍,此处喻指萧大夫见识广博,思想新颖。
8. 沮叟:典出《论语·微子》“长沮、桀溺耦而耕”,二人乃避世隐士,此处借指萧大夫有隐逸高致。
9. 绰绰孟生馀:孟生,或指春秋鲁国大夫孟之反,以谦退著称,《论语·雍也》载其“伐同不居功”。绰绰,宽裕从容貌;馀,风度有余。此句赞萧大夫风度翩翩,有古贤遗风。
10. 沧溟:大海,象征广阔天地与超脱境界。摅(shū):抒发。
以上为【广倅萧大夫借前韵见赠,復和答之,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答赠广倅萧大夫之作,共二首,此处所录为其中一首。全诗以“心闲”“笔老”起笔,既自述创作状态,也暗含对友人萧大夫的呼应与敬意。苏轼推崇自然天成的诗风,认为真正的诗情源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由,而非刻意雕琢。面对萧大夫以“强韵”见赠的高难度诗作,他由衷赞叹其才学渊博(“得异书”),并以古代隐士与贤者作比,称颂其人格风范。末句“一笑沧溟侧,应无愤可摅”,既是超然物外的豁达写照,也体现了苏轼历经宦海沉浮后的精神境界——在广阔天地间一笑释怀,万虑俱消。整首诗语言简练,意境开阔,融哲理、友情与人生感悟于一体,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的成熟风貌。
以上为【广倅萧大夫借前韵见赠,復和答之,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情感层层递进。首联从自身写起,“心闲”与“笔老”看似矛盾实则统一——正是因心境超脱,方能不拘形式,任诗意自然流淌;而“语翻疏”并非退步,而是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,暗合苏轼“平淡乃绚烂之极”的美学追求。颔联转写对方,以“皆强韵”凸显萧大夫诗才之高,又以“得异书”点出其学识渊源,赞美含蓄而有力。颈联连用两个典故:“滔滔沮叟”既形容文思泉涌,又暗寓隐逸之志;“绰绰孟生馀”则突出其谦和从容的人格魅力。两典并列,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。尾联收束于宏阔景象之中,“一笑沧溟侧”画面感极强,将友情、志趣与人生哲理融于一笑之间,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。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,充分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“豪华落尽见真淳”的风格特征。
以上为【广倅萧大夫借前韵见赠,復和答之,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卷四十五引查慎行曰:“‘心闲诗自放’一句,道尽诗人胸次。东坡晚岁之作,愈老愈熟,愈熟愈平。”
2. 《纪批苏诗》卷三十九评此诗云:“语虽简淡,而意味深长。‘一笑沧溟侧’五字,有万夫莫当之气,非徒旷达而已。”
3. 清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谓:“此诗酬答中见交情,议论中有风致,非俗手所能仿佛。”
4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虽未直接评此诗,然其论苏诗云:“东坡之诗,多于寻常景物中寓深刻哲理,此首亦其例也。”
5. 《宋诗精华录》选录此诗,评曰:“结处一语破尽人间烦忧,唯坡公能道。”
以上为【广倅萧大夫借前韵见赠,復和答之,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