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诗脉

从《诗经》的婉转起调,到楚辞的瑰丽奇崛;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,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;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,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。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,带您品读百家经典,感悟诗家心路,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,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。

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

大法,秋宜下。


凡服下药,用汤胜丸,中病即止,不必尽剂也。


下利,三部脉皆平,按之心下硬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

脉濡而弱,弱反在关,濡反在巅,微反在上,涩反在下。
微则阳气不足,涩则无血。
阳气反微,中风、汗出而反躁烦;涩则无血,厥而且寒。

发汗多亡阳,谵语者,不可下,与柴胡桂枝汤。
和其荣卫,以通津液,后自愈。


此一卷,第十七篇,凡三十一证,前有详说。

夫以为疾病至急,仓卒寻按,要者难得,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,比之三阴三阳篇中,此易见也。
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,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。


脉濡而弱,弱反在关,濡反在巅,微反在上,涩反在下。

问曰:病有霍乱者何?答曰:呕吐而利,名曰霍乱。


问曰:病发热,头痛,身疼,恶寒,吐利者,此属何病?答曰:此名霍乱。
自吐下,又利止,复,更发热也。

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


厥阴中风,脉微浮,为欲愈;不浮,为未愈。


厥阴病,欲解时,从丑至卯上。

少阴之为病,脉微细,但欲寐也。


少阴病,欲吐不吐,心烦,但欲寐,五六日,自利而渴者,属少阴也,虚故引水自救。
若小便色白者,少阴病形悉具。

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。
若下之,必胸下结硬。


太阴中风,四肢烦疼,阳微阴涩而长者,为欲愈。

少阳之为病,口苦、咽干、目眩也。


少阳中风,两耳无所闻,目赤,胸中满而烦者,不可吐下,吐下则悸而惊。


伤寒,脉弦细,头痛发热者,属少阳。

问曰:病有太阳阳明,有正阳阳明,有少阳阳明,何谓也?答曰:太阳阳明者,脾约(一云络)是也。


正阳阳明者,胃家实是也。


少阳阳明者,发汗,利小便已,胃中燥烦实,大便难是也。

问曰:病有结胸,有藏结,其状何如?答曰:按之痛,寸脉浮,关脉沉,名曰结胸也。
何谓藏结?答曰:如结胸状,饮食如故,时时下利,寸脉浮,关脉小细沉紧,名曰藏结。
舌上白胎滑者,难治。

太阳病,项背强几几,无汗,恶风,葛根汤主之。


葛根汤方


葛根四两麻黄三两(去节)桂枝二两(去皮)芍药二两(切)甘草二两(炙)生姜三两(切)大枣十二枚(掰)


右七味[口父]咀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葛根,减二升,去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复取微似汗,不须啜粥,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。


太阳与阳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汤主之。

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。


太阳病,发热,汗出,恶风,脉缓者,名为中风。


太阳病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,体痛,呕逆,脉阴阳俱紧者,名曰伤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