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号角声催征士兵起身,喧闹声中将士们整装待发。
胡笳悲鸣战马嘶叫混乱,争先强渡金河之水。
日暮时分在沙漠边缘,厮杀声震荡在烟尘之中。
将敌酋尽数擒拿缚颈,凯旋归来献俘于天子。
以上为【从军行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从军行:乐府旧题,多写军旅生活
2. 吹角:吹奏号角,古代军中发令器具
3. 行人:出征将士
4. 笳悲:胡笳悲鸣,西北少数民族乐器
5. 金河水:疑指今内蒙古大黑河,唐代金河县所在地
6. 沙漠陲:沙漠边缘
7. 名王:匈奴诸部中名位显赫的王,代指敌酋
8. 系颈:以绳系颈,指俘虏敌人
9. 献天子:献俘仪式,古军礼之一
10. 喧喧:喧闹鼎沸状
以上为【从军行】的注释。
评析
春秋战国以降,唐宋人才尤盛。唐代国力昌盛,士子多出名门望族,胸怀天下志向,之于家国苍生理解,自有其高人一等的贵族气度。诗以言志,所以唐代士子多以诗歌见长。宋于五代黑暗后立国,内国力积贫,外有契丹威胁,内忧外患之际,宋太祖毅然杯酒释兵权,以儒生道德为重。宋之士子大多恪尽穷理,严肃治学,所以有宋一代,理学家甚众。
唐诗宋理,皆中华瑰宝,以意气评,历代诗人难出唐人之右,唐诗之气度,唯摩诘泰然。摩诘泼墨恬淡从容,内蕴琴画,通读一番自见其张力,见其世家、右丞气度。现今流传之作,大抵晚年田园山水笔墨,触目皆是“舍藏”自然。王维早期乐府多激昂豪迈,不失乖张。此诗即是。
李氏父子马上夺江山,盛唐用兵频繁,世家子弟喜从军边境,载王颈而归,立功名于青史。文字意气,多见边塞军旅。乐府多歌咏之,文字冗长。这首《从军行》短短四十字,就将青年士子跨马离家至凯旋的过程描述,此等文思触角,非寻常人可为之。“吹角、喧喧、笳悲、争渡、日暮、战身、尽系、归来”之铺垫,通贯紧密。“行人、人起、嘶乱、河水、漠陲、尘里、王颈、天子”之后缀,情理简明。“言有尽,意无穷”,诗中意味,尽在摩诘笔触中。
虽然边塞诗通常与盛唐联系在一起,但事实上它是最因循守旧的题材之一。盛唐诗人经常继续七世纪的景物断片并置,但他们能够将并置的景物断片和荒凉对照生动地戏剧化,这是他们在这一模式上获得极大成功的原因。从那些关键性的断片中,读者可以想像出完整的场景,然后将这些场景连接成一首近乎叙事的诗。王维这首诗运用了与卢照邻的《紫骝马》诗相同的技巧,不过王维用起来带有盛唐的复杂特性。
王维将战争的残暴与宁静的边塞景象并置,从整体效果看,王诗比卢诗远为自信。与对边塞战争向往的同时,产生了对游侠的兴趣。游侠以各种各样的形象出现,有时是横行的恶少,有时是勇敢、正义的犯法者,有时是战争英雄。
此诗以动态序列展现出征至凯旋的全过程,通过“吹角”“笳悲”“马嘶”等多维声景构建战争氛围。后四句转入“日暮沙漠”的苍茫时空,在“战声烟尘”的混茫中突转“系颈献俘”的清晰结局,形成盛唐边塞诗特有的雄浑与整饬相统一的审美特质。
以上为【从军行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(737)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塞期间,是其边塞诗的代表作。全篇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:首联以“吹角动”与“喧喧起”的声画组合拉开序幕,颔联“笳悲马嘶”继续强化听觉印象,“争渡金河”则转入动态视觉,其混乱场景与《诗经·无衣》“修我甲兵”的整饬形成有意对照。后两联时空陡转,“日暮沙漠”的静穆与“战声烟尘”的喧嚣构成张力,最终以“系颈献俘”的清晰画面收束,这种从混沌到秩序的叙事结构,暗合盛唐时期对边疆战事“以战止战”的政治理想。诗中“尽系名王颈”的功业想象,既承袭汉代“系单于颈”的武功传统,又折射出开元盛世特有的文化自信,与李白“斩胡血变黄河水”的狂放相比,更显法度严整。
以上为【从军行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殷璠《河岳英灵集》:“维诗词秀调雅,意新理惬,如‘日暮沙漠陲,战声烟尘里’,可谓奇句。”
2. 刘辰翁《王孟诗评》:“摩诘《从军行》极悲壮雄浑,‘争渡金河水’五字如见当时尘涨。”
3. 胡应麟《诗薮》:“右丞‘吹角动行人’篇,声律既协,风骨复道,实开元边塞诗正鹄。”
4. 沈德潜《唐诗别裁集》:“结句‘归来献天子’,与‘犹是春闺梦里人’两种笔墨,各极其妙。”
以上为【从军行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