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倾斜破旧的古屋紧靠江边,皇恩浩荡,准许我这残躯辞官归隐。
舂米捣粮之声不断,勉强足以糊口;牛羊识得归途,自行回到栏圈。
我不奢求客人原谅我像陶渊明那样醉酒避世,也不愿接受他人怜悯我如范叔那般贫寒。
儿孙们渐渐归来,家中重又温暖热闹,我已预想到夜晚灯下团聚谈笑的温馨场面。
以上为【书喜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陆游(1125–1210):字务观,号放翁,越州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南宋著名爱国诗人,存诗九千余首。
2. 攲斜(qī xié):倾斜、歪斜,形容房屋年久失修。
3. 枕江干:紧靠江岸。“枕”意为临近、倚靠;“江干”即江边。
4. 恩赐残骸许挂冠:蒙受皇恩,允许我这衰老之身辞官归隐。“残骸”为自谦之词;“挂冠”典出《后汉书》,指辞官。
5. 杵臼(chǔ jiù):捣米的工具,杵为棒,臼为容器,代指日常劳作与基本生计。
6. 羊牛识路自归阑:牛羊认识回家的路,自行返回栏圈,形容乡居安宁、牲畜驯顺,亦暗喻生活有序。
7. 陶潜醉:东晋诗人陶渊明嗜酒,常醉,以示避世高洁。此处言自己虽醉,但不求他人谅解。
8. 范叔寒:战国时范雎(字叔)早年贫困,衣衫褴褛,后为秦相。此处借指贫寒之士。“范叔寒”典出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。
9. 儿辈渐还:子女或晚辈陆续归来,暗示家庭团圆。
10. 团栾(luán):团圆、围坐相聚之意,多用于家人团聚场景。
以上为【书喜】的注释。
评析
陆游的《书喜》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与内心满足感的晚年退居诗。诗人虽身处简陋古屋,却因获准致仕、家人团聚而心生喜悦。全诗围绕“喜”字展开:喜于归隐之自由,喜于温饱之可继,喜于不依附他人的清高自守,更喜于天伦之乐的回归。诗中化用陶潜、范叔典故,既显其志节,又见其豁达。语言平实自然,情感真挚内敛,体现了陆游晚年淡泊宁静而又不失骨气的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书喜】的评析。
赏析
《书喜》以朴素笔触描绘了陆游晚年退居乡里的生活图景与内心欢愉。首联点明居所简陋却临江清幽,并交代“挂冠”乃蒙恩准许,语气中既有感恩,更有解脱之快。颔联写日常生活:杵臼有声,说明尚能自给;牛羊识路,展现田园秩序井然——虽清贫而不困顿,足见其安贫乐道。颈联转写精神操守,借用陶潜与范叔两个典故,表明自己既不愿以醉态博取理解,也不愿因贫穷接受怜悯,彰显独立人格与士人风骨。尾联笔锋一转,温情脉脉:儿孙归来,灯火可亲,预想中的“话团栾”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,使“喜”字落到实处。全诗结构严谨,由外而内,由物及人,由志节到亲情,层层递进,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,是陆游晚年诗风“平淡中见深情”的典型代表。
以上为【书喜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剑南诗稿》卷七十六收录此诗,题为《书喜》,作于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时期。
2. 清·赵翼《瓯北诗话》卷六:“放翁诗至老愈工,虽闲适之作,亦骨力内含,非徒摹写景物而已。”
3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陆游晚年许多‘书喜’‘书叹’类诗,看似琐细,实则寄托深远,于平淡处见其一生志业之沉淀。”
4. 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评陆游诗:“其感激悲愤、忠君爱国之诚,一寓于诗……至于闲适细腻之作,亦复情致宛然。”
5. 近人朱东润《陆游传》:“《书喜》一类诗,反映了陆游在政治失意后对家庭伦理与乡土生活的重新珍视,是其精神世界的重要维度。”
以上为【书喜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