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辞去官职而不出仕,这番心意有谁知?我岂敢在清明盛世怨恨职位卑微。
世间万事纷繁复杂,不如付之一杯酒中;岁月悄然流逝,不知不觉两鬓已染上霜白。
你曾因进策触犯权贵而遭人嫌弃,《周易》却可助人忘忧,家中自有师法可依。
除此之外,还有谁能真正懂得我的心意?唯有梦中魂魄相寻,苦苦追寻却总难相遇。
以上为【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子由:苏轼之弟苏辙,字子由,二人感情深厚,常有诗文唱和。
2. 得告:获得朝廷批准的休假。
3. 不赴商州:指苏辙虽被任命为商州军事推官,但因故未前往就任。
4. 辞官不出:指苏轼自己因乌台诗案后被贬,长期不得重用,有退隐之意。
5. 敢向清时怨位卑:反语,意谓虽处清明之世,实则贤才受抑,不敢明言怨恨。
6. 流年冉冉:时光渐渐流逝。冉冉,缓慢的样子。
7. 霜髭:花白的胡须,象征年老。
8. 策曾忤世人嫌汝:指苏辙曾上书言事,因言论不合时宜而遭人排斥。
9. 《易》可忘忧家有师:《周易》可用于排解忧愁,家中父子兄弟皆通《易》,可互为师友。
10. 梦魂相觅苦参差:意谓即使梦中思念对方,魂魄相寻也难以相遇,形容思念之深切与相见之艰难。
以上为【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作于苏轼病中,听闻其弟苏辙(字子由)获准告假却未赴商州任职,内心感慨万千,遂作此组诗之其一。全诗情感沉郁,既有对仕途坎坷的无奈,也有对兄弟情深的眷念,更透露出人生迟暮、知音难觅的悲凉。诗人以“辞官不出”起笔,实则暗含对现实政治环境的不满与自我放逐的苦衷。后转入对时光流逝、年华老去的感伤,并借《易》抒怀,寄托精神慰藉。末联尤为动人,以“梦魂相觅”写兄弟间心灵相通却又难以相见的痛苦,情真意切,感人至深。
以上为【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苏轼《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》中的第一首,集中体现了苏轼中年以后在政治压抑与家庭亲情之间的复杂情感。首联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开篇,“辞官不出意谁知”直抒胸臆,道出内心孤寂与不被理解的苦闷。“敢向清时怨位卑”则用反语手法,表面否认怨愤,实则深刻揭示了士人在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的无奈。
颔联“万事悠悠付杯酒,流年冉冉入霜髭”境界开阔,将人生百态归于一杯浊酒,体现出苏轼特有的旷达与超脱,然“霜髭”二字又悄然透出迟暮之悲,刚柔并济,耐人回味。颈联转写苏辙,既为其直言遭忌鸣不平,又以《易》学传家安慰彼此,展现兄弟间精神上的相互支持。尾联“梦魂相觅苦参差”化用典故,极写思念之深,情感升华至梦境层面,使全诗由现实沉郁转入虚幻缠绵,余韵悠长。
整体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,情感层层递进,从个人仕途失意到兄弟离散,再到生命衰老,最终归结于心灵知己的稀缺,展现了苏轼作为文人、兄长与哲思者的多重身份。
以上为【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情真语挚,尤见兄弟之笃。”
2. 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卷十二:“语极沉痛,而措辞含蓄,不失忠厚气象。”
3. 冯应榴《苏轼诗集合注》引查慎行评:“‘梦魂相觅’句,情至语绝,非深知手足之爱者不能道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二十一:“此诗主于感时伤老,兼寓怜弟之意,所谓‘家有师’者,盖以《易》自遣,亦以勉弟也。”
5. 林语堂《苏东坡传》:“在这类诗中,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、有血有肉的苏东坡,他在病痛与孤独中,依然牵挂着弟弟,那是他灵魂深处最后的温暖。”
以上为【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