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拄着拐杖缓缓地漫步在这座山中,拨开云雾寻找小径,兴致悠然自得。
不知何年何代凿通了如海眼般的泉源,栽种的菱花也已生长了难以计算的岁月。
煮茶的僧人夸耀茶瓯中泛起如雪的泡沫,炼丹之人传说已脱胎换骨、化而为仙。
当年陆羽虽遍寻天下名泉,却唯独遗漏了这安平的一泓清泉。
以上为【安平泉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安平泉:宋代地名,具体位置待考,或在今浙江、福建一带,为一隐逸幽静之泉。
2. 策杖:拄着手杖,形容缓步登山。
3. 徐徐:缓慢的样子。
4. 拨云寻径:拨开云雾寻找山路,形容山路高远幽深。
5. 海眼:古代传说中通海底的泉眼,此处形容泉水深广神秘。
6. 菱花:指水生植物菱角开花,象征泉水长年滋养万物。
7. 烹茗:煮茶。
8. 瓯泛雪:茶汤在杯中泛起白色泡沫,古人以为上品,陆羽《茶经》有“沫饽,汤之华也”之说。
9. 炼丹人化骨成仙:道教传说修炼金丹可使人脱胎换骨,飞升成仙。
10. 陆羽:唐代茶圣,著有《茶经》,遍访天下名泉,被誉为“茶神”。
以上为【安平泉】的注释。
评析
本诗为苏轼游历安平泉时所作,借山水景致抒发超然物外之志。全诗以寻幽探胜为线索,描绘了安平泉的幽深古远与人文积淀,既赞其自然之奇,又颂其文化之蕴。诗人通过对“凿开海眼”“种出菱花”的想象,赋予泉水神秘色彩;又通过“烹茗”“炼丹”等意象,展现此处兼具禅意与道趣。尾联以陆羽遗泉作结,暗含对世俗品评标准的超越,彰显此泉不为人知却自具高格,实为苏轼崇尚自然、返璞归真思想的体现。
以上为【安平泉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结构严谨,意境深远。首联写诗人策杖登山、拨云寻径,已见闲适之态与超逸之趣。“兴飘然”三字点出全诗情调——非为功利而来,乃为心性之游。颔联转写安平泉的历史渊源,“凿开海眼”极言其深邃莫测,“种出菱花不计年”则暗示其年代久远,仿佛天地初开即存,赋予泉水以神话色彩。颈联由自然转入人文,僧人烹茶、道士炼丹,一显佛家清寂,一现道家玄妙,二者交融,烘托出此地远离尘嚣、近于仙境的氛围。尾联尤为精妙,以陆羽未收此泉入《茶经》为憾,实则是反衬安平泉之高洁不为世人所识,正合苏轼“大美不言”“至味无味”的审美理想。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丰厚,融写景、叙事、抒情、议论于一体,体现了苏轼晚年旷达超然的思想境界。
以上为【安平泉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录此诗,称“语涉仙灵而不失质实,意追高古而自有清韵”。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二十三评曰:“结句用陆羽事,翻案出奇,见此泉不在常品之下,东坡胸次可见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选录此诗,谓:“五、六写景入道,七、八跌宕生姿,非俗手所能。”
4. 当代学者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指出:“此诗借泉抒怀,寓道于景,末以陆羽遗泉作结,暗含对体制化品评的疏离,体现苏轼独立不倚的文化姿态。”
以上为【安平泉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