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,少许放水,燃上柴木、杂草,抑制火势,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。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,不要催它,火候足了,它自然会滋味极美。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,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;富贵人家不肯吃,贫困人家又不会煮。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,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。
版本二:
把锅洗干净,放少许水,用柴火慢慢煨炖,火焰微弱而无烟。不要着急让肉快些熟,火候到了,它自然鲜美可口。黄州的猪肉品质很好,价格却便宜得如同泥土一般。富贵人家不屑吃它,贫穷人家又不懂如何烹煮。我每天早晨起来要吃上两大碗,吃得心满意足,你们就不用为我操心了。
以上为【猪肉颂】的翻译。
注释
柴头:柴禾,做燃料用的柴木、杂草等。
罨(yǎn):掩盖、掩覆。
1. 净洗铛(chēng):把锅清洗干净。铛,古代指平底浅锅,此处泛指炊具。
2. 少著水:放少量的水。著,同“着”,放入之意。
3. 柴头罨(yǎn)烟焰不起:用柴火慢烧,控制火力,使火焰不大,不冒浓烟。罨,覆盖、闷烧之意。
4. 火侯:即“火候”,指烹饪时火力的大小和时间的掌握。
5. 黄州好猪肉:黄州,今湖北黄冈,苏轼被贬之地。当地猪肉品质优良。
6. 价贱如泥土:形容猪肉价格极低,像泥土一样不值钱。
7. 贵者不肯吃:有钱有地位的人看不起这种食物,不愿食用。
8. 贫者不解煮:穷人虽然买得起,但不懂正确的烹饪方法。
9. 早晨起来打两碗:每天早上吃上两大碗。“打”在此处意为盛、取食。
10. 饱得自家君莫管:自己吃饱了就很满足,别人就不用操心了。君,泛指他人;莫管,不必过问。
以上为【猪肉颂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猪肉颂》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的一首生活小诗,语言质朴自然,看似写烹饪之法,实则寓含人生哲理。诗人借烹煮猪肉的过程,表达了一种从容淡定、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。全诗以日常饮食为题材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安贫乐道、自得其乐的精神境界。同时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对食物的偏见与认知差异,具有一定的社会观察意义。此诗虽短,却意蕴深远,展现了苏轼“人间有味是清欢”的审美情趣和豁达胸襟。
以上为【猪肉颂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形式上像一首通俗的烹饪口诀,实则蕴含深意。前四句细致描述炖肉的方法——洗净锅、少加水、文火慢炖、不急不躁,强调“火候足时他自美”,这不仅是做菜的道理,更是人生的哲理:凡事不可急于求成,需耐心等待时机成熟。中间四句转入社会观察,指出黄州猪肉虽好却因身份偏见而不被重视,“贵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”,既讽刺了权贵的傲慢,也感叹底层百姓缺乏生活智慧。最后两句回归个人体验,“早晨起来打两碗”,表现出诗人对简朴生活的热爱与满足。整首诗语言平实,节奏轻快,情感真挚,充分体现了苏轼在困顿中依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。通过一道家常菜肴,折射出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审美追求。
以上为【猪肉颂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:“此诗语俚而意高,于饮食之间见胸次。”
2. 清代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称:“东坡此作,看似戏笔,实乃寄托遥深,所谓‘淡中藏美味’也。”
3. 近人陈寅恪言:“苏子瞻于黄州所作诸诗,多寓旷达之怀,《猪肉颂》尤以寻常事写出非常理,最见性情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云:“把俗事写得雅,把雅理说得俗,正是东坡本领。此诗即一例。”
5. 张白山《苏轼诗集笺注》指出:“此诗或为我国最早记载‘东坡肉’做法的文字之一,兼具文献与文学价值。”
以上为【猪肉颂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