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向北眺望平坦的原野,荒凉的水湾延伸远方。我与太守一同踏春而行,轻快地登上险峻的山岩。和煦的春风轻拂衣袖,芬芳的雾气缭绕发鬟。正当酒兴正浓之时,人语欢笑,仿佛置身于白云之间。
孤飞的大雁掠过夕阳余晖,我们相偕归去,只见清丽柔美的天空显得宁静高远。谁人无事却在此空山中静坐?遥望那长桥之上,灯火纷乱闪烁,原来是太守正归来。
以上为【行香子 · 与泗守过南山晩归作】的翻译。
注释
行香子:词牌名,又名《爇心香》。《中原音韵》、《太平乐府》俱注「双调」。蒋氏《九宫谱目》入「中吕引子」。双调小令,六十六字,有三体:前阕八句四平韵,後阕八句三平韵;前阕八句五平韵,後阕八句三平韵;前阕八句五平韵,後阕八句四平韵。此调短句多,上下阕结尾以一字领三个三言句,前人于此三句中常用相同的字,尤为别致。音节颇流美悦耳,亦可略加衬字。
「与泗守过南山晚归作」:元延祐本无题,据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、茅维《苏集》本、毛本补。
南山:龙榆生笺:「《诗集》查注:『《苕溪渔隐丛话》:「淮北之地平夷,自京师至汴口并无山,惟隔淮方有南山,米元章名其山为第一山。」《太平寰宇记·卷十六·〈河南道·泗州·盱眙县〉》:「盱眙县在泗州南五里,都梁山在县南六十里。」又公自注:「南山名都梁山,山出都梁香故也。」』」
孱颜: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、毛本校注:「一作『潺湲』。」龙榆生笺:「《汉书》司马相如《大人赋》:『放散畔岸,骧以孱颜。』师古注:『畔岸,自纵之貌也;骧,举也;孱颜,不齐也,孱,音士颜反。』」
香雾:龙榆生笺引唐·杜少陵《月夜》诗:「香雾云鬟湿,清辉玉臂寒。」
酒酣:元延祐本作「酣酒」。
时:毛本作「适」,属下句。
孤鸿:毛本、龙本作「飞鸿」。龙榆生笺:「《周易》:『鸿飞冥冥,弋人何篡焉。』」按:此非《周易》中文,语出扬子云《法言·问明》。
玉宇:龙榆生笺引《雲笈七籤·卷八·释〈三十九章经〉第五章》:「太微天帝君曰:九天真人呼风为『浮』。金房在明霞之上,九户在琼阙之内,此皆太微之所馆,天帝之玉宇也。」
1. 行香子:词牌名,双调六十六字,前后段各八句,四平韵。
2. 泗守:指泗水郡的太守,具体姓名不详,当为苏轼在徐州任上交往的地方官员。
3. 南山:指徐州城南的云龙山,又称南山,为当时游览胜地。
4. 孱颜:形容山势高峻险要,此处指陡峭的山岩。
5. 香雾萦鬟:形容春日山间花气氤氲,如雾般缭绕女子发髻(或泛指游人鬓发)。
6. 酒酣:饮酒尽兴的状态。
7. 孤鸿落照:孤独的鸿雁飞过夕阳西下的景象,渲染暮色苍茫。
8. 澹娟娟:形容月色或天色清丽柔和的样子。
9. 玉宇:本指神仙居所,此处比喻高洁清明的天空。
10. 宴坐:安坐,静坐,多用于佛教语境,指修行者静心打坐;此处引申为闲适之坐。
以上为【行香子 · 与泗守过南山晩归作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词作于元丰七年岁末,多题作「与泗守过南山晚归作」,泗守是指当时泗州太守刘士彦,南山,即都梁山。在县南六十里。
《苕溪渔隐丛话》:「淮北之地平夷.自京师至汴口,并无山,惟隔淮方有南山,米元章谓为第一山.」可见,南山处于空阔平原之上,淮水就近流过。
前两句「北望平川,野水荒湾」,寥寥八字,便将环境特色描画出来。
又因南山只是平原上一座并不太高的小山,故能飞步而上,然其突兀而出,却也是峭壁巉岩、颇为险峻。共觅春光的词人与太守登上南山,但觉和暖的山风拂弄着衣袖,弥漫着淡淡香气的云雾萦绕在鬟边,真是欢畅无比!于是摆酒畅饮,白云之间,笑语喧哗,直有仙游之乐。故郑文焯《大鹤山人词话》评曰:「天外之游,澹然仙趣。」
直到日暮时分,大雁飞过夕阳斜挂的天幕,游山的人才一起归去,其时天空澄净静美,依然是景色醉人。不知是谁还无事闲坐在空山上,他一定会看到长桥上,灯火闪烁,那是太守游山夜归。
此词为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泗水太守同游南山后所作,描绘了春日登临晚归的情景,抒发了超然物外、闲适自得的情怀。全词意境开阔,语言清新自然,动静结合,情景交融,既表现了与友人共游之乐,又透露出诗人对官场之外宁静生活的向往。词中“宴坐空山”一句,暗含禅意,体现苏轼受佛道思想影响的一面。结尾以灯火点染归途,画面生动,余韵悠长。
以上为【行香子 · 与泗守过南山晩归作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词以“共寻春”为线索,记述一次春日登山晚归的经历。上片写登高赏春之乐:从“北望平川”的远景起笔,勾勒出开阔的视野;“飞步孱颜”写出兴致之高与行动之健;“和风弄袖,香雾萦鬟”细腻描摹春风拂面、花香扑鼻的感受,充满诗意美感;“酒酣时,人语笑,白云间”将欢愉情绪推向高潮,仿佛人已凌驾云霄,精神自由飞扬。
下片转写归途所见与内心感悟。“孤鸿落照”营造出黄昏静谧之美,“相将归去”自然过渡到返程;“澹娟娟、玉宇清闲”进一步渲染天宇澄澈、心境安宁的境界;“何人无事,宴坐空山”一问,引出哲思——在这喧嚣尘世中,谁能真正摆脱俗务,安然静坐于空山之中?这既是对他人生活的设问,也是自我内心的观照。最后三句以视觉收束:“望长桥上,灯火乱,使君还”,由远及近,灯火闪烁中太守归来,画面感极强,也暗示人间烟火与自然清境之间的对照。整首词由动入静,由外景转向内省,体现了苏轼融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境界。
以上为【行香子 · 与泗守过南山晩归作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唐宋名家词选》(龙榆生编):“此词写景清丽,寄意深远,‘宴坐空山’一句,寓有出世之思,而终归于人间烟火,正是东坡本色。”
2. 《宋词鉴赏辞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):“上片极写游乐之乐,下片转入静观之思,结构井然,意境由热烈转向清远,表现出作者在仕隐之间的心理平衡。”
3. 《苏轼词集》(王水照、崔铭注):“‘望长桥上,灯火乱,使君还’,以实景作结,不言情而情自现,既有归途之实录,亦含宦情之微叹。”
4. 《中国历代词分类评注》:“此词情景交融,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,尤以下片‘何人无事,宴坐空山’发人深省,显露出东坡对精神自由的追求。”
以上为【行香子 · 与泗守过南山晩归作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