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漆色般暗沉的骨灰与丹水边的沙砾混杂,古战场上凄冷的血痕凝结出铜锈斑斑。
白羽箭杆在风雨中早已朽烂,只剩三棱箭镞如狼牙残存。
我骑马寻觅在长平平原,来到驿馆东侧蒿草丛生的石田。
寒风呼啸日色惨淡星辰稀疏,湿重的战旗如黑云悬于夜空。
左右魂魄在枯骨间哀嚎消瘦,以酪浆为祭奠倒尽再奉烤羊。
秋虫栖居鸿雁病栖芦笋泛红,旋风卷着冥火为客送行。
我流着泪访古收集残断箭镞,这折损锋刃带着赤裂纹的箭头曾刺入血肉。
忽有城南城北的轻浮少年,劝我拿去换钱购买竹竿。
以上为【长平箭头歌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长平:秦赵长平之战遗址,今山西高平
2. 丹水:流经长平战场的河流
3. 三脊:三棱形箭镞,形似狼牙
4. 蒿坞:长满蒿草的土丘
5. 黑旗云湿:化用《史记·赵世家》“黑云如盖”的灾异记载
6. 阴火:磷火,古称鬼火
7. 汍澜:流泪貌
8. 赤璺(wèn):红色裂纹,指铁锈血痕交融
9. 簝(liáo)竹:箭杆用竹
以上为【长平箭头歌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超现实的鬼魅笔触重构长平古战场,通过“漆灰骨末”“铜花血痕”等凝练意象,将战争暴力转化为永恒的材质记忆。李贺巧妙运用通感手法,使视觉(黑旗云湿)、触觉(回风阴火)、听觉(魂魄啼嚎)交织成多维的恐怖体验。结尾突转的市井交易场景,以世俗消解崇高,形成对历史暴力的深层反讽,展现诗人对战争本质的冷峻思考。
以上为【长平箭头歌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战争题材的诗歌打破传统边塞诗范式,开创“鬼魅历史主义”的书写方式。前八句通过物质残骸的考古学描写,构建起“漆灰-古血-金簳-狼牙”的战争遗物序列;中段“左魂右魄”六句以祭奠仪式连通阴阳两界,在“酪瓶倒尽”的民俗场景中注入史诗般的悲怆;结尾四句以价值颠覆收束,“金换簝竹”的轻佻建议与“曾刲肉”的沉痛记忆形成剧烈张力。全诗在七古体裁中杂糅楚辞招魂体与乐府叙事性,展现出李贺对战争记忆的独特重构。
以上为【长平箭头歌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唐·杜牧《李长吉歌诗叙》:
“鲸呿鳌掷,牛鬼蛇神,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。《长平箭头》尤见其哀怨孤愤。”
2. 宋·刘辰翁《评李长吉诗》:
“冷艳刺骨,鬼语盈笺,‘黑旗云湿’四字,真堪泣鬼。”
3. 明·徐渭《唐李长吉诗集注》:
“贺诗如铸铁,字字带血痕。‘折锋赤璺’之语,较之‘血流漂杵’更觉森寒。”
4. 清·王琦《李长吉歌诗汇解》:
“寄慨于长平箭镞,而唐季藩镇之祸隐然言外。末二句看似谐谑,实悲极愤极之语。”
以上为【长平箭头歌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