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楚山长长的蕲竹如云彩遍布,特异的竹子清秀,髙出众多树木之天外。笛竹如长细的龙须一半在挥动,如凤凰的胸脯微微突起,如美人的肌体匀称满布。笛音如江南树木稀疏,如云梦雨后开晴,如月明星稀,微风吹拂。自从蔡邕离世,桓伊仙逝,谁知空自寂寞,辜负了多少岁月。
听说岭南太守后堂深院,吹笛歌女非常娇美灵巧,在花饰窗下演奏,《梁州》曲刚刚奏完,《霓裳羽衣曲》馀音未了。笛声包含着徵调和宫调,流荡着商调和羽调,最后一声飘入云彩、树梢间。为了赵使君洗净污浊之气,我送你一曲《霜天晓角》。
版本二:
楚地的山中生长着高耸茂密的竹林,如同云雾缭绕,其中有一种奇异的美材,秀逸出众,超越千林之上。它的纹理如龙须般细密半剪,竹节微凸似凤凰胸前的隆起,玉一般的质地均匀柔润。
秋风吹过淮南,树叶飘落;雨后初晴,云梦泽上月光皎洁,微风轻拂。自蔡邕(中郎)不再赏识良材,桓伊也已远去,这些美竹空负才华,不知已辜负了多少清秋时光。
听说岭南太守府中,后堂深处有娇小美丽的绿珠般歌女。她们在雕饰精美的窗前练习吹奏,《梁州曲》刚刚练熟,《霓裳羽衣曲》还未学完。
她们吹出宫商角徵羽各音,旋律流转如商音激越、羽音悠扬,一声清响直上云霄之巅。愿这笛声能为太守涤荡尽南方蛮荒之地的瘴气湿雾,吹奏一曲如霜天破晓般清新明亮的《霜天晓》。
以上为【水龙吟 · 咏笛材】的翻译。
注释
水龙吟:词牌名。据说,《水龙吟令》最早为北齐一组古琴曲,《北齐书·卷二十九·郑述祖传》:「述祖能鼓琴,自造《龙吟十弄》,云尝梦人弹琴,寤而写得。当时以为绝妙。」同时,汉马南郡《长笛赋》云:「近世羌笛从羌起,羌人伐竹未及已。龙吟水中不见己,截竹吹之声相似。」故人亦以龙吟喻笛声,如南朝梁·刘孝先《咏竹》诗:「谁能制长笛,当为吐龙吟。」北周·庾(Yǔ)开府《对酒诗》:「惟有龙吟笛,桓伊能独吹。」入唐,君王出行有仪仗鼓吹,所奏乐曲有《龙吟声》。《新唐书·卷二十三下·〈仪卫下·大驾卤簿鼓吹〉》:「大驾卤簿鼓吹,分前后二部。……凡鼓吹五部:一鼓吹,二羽葆,三铙吹,四大横吹,五小横吹,总七十五曲。……鼓吹部有扛鼓、大鼓、金钲小鼓、长鸣、中呜。扛鼓十曲:……大鼓十五曲,严用三曲:……小鼓九曲:……皆以为严、警,其一上马用之。长鸣一曲三声:一《龙吟声》,二《彪吼声》,三《河声》。中鸣一曲三声:……」《龙吟声》为出行中吹打之仪仗乐。而宫中娱乐时,亦有类似之笛曲,李太白《宫中行乐词八首(其中)》:「笛奏龙吟水,箫鸣凤下空。」杜少陵《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》诗:「晚来横吹好,泓下亦龙吟。」除宫廷乐外,唐民间亦流传一种击打乐《龙吟歌》。中唐时,李长吉作《假龙吟歌》,歌为杂言,前半四言,后半七言,全用仄声押韵,韵字则入声与上声交替,语言亦奇崛险怪,用诸奇喻写龙吟声。假者,假借也,藉龙吟歌作杂言歌词。唐乐曲名虽有「龙吟」而无「水」字,但唐人理念中,龙与水密不可分,故唐人亦多以龙吟喻水声。如李太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中有「熊咆龙吟殷岩泉,慄深林兮惊层巅」。晚唐张承吉《题李渎山居玉潭》诗用「一听夜龙吟」喻潭水声。另,《易经》云:「云从龙,风从虎。」故以龙吟云起,虎啸风生。每逢旱时,君王便下诏祈雨。唐玄宗时尝诏修龙坛、龙堂,以供祭雨。由唐俗知,龙与水不分,故《龙吟声》或《龙吟歌》应衍《水龙吟》之曲名曲调。对于词名之源,毛稚黄《填词名解·卷三》谓本于太白诗「笛奏龙吟水」,而陈元龙《〈片玉集〉注·卷十》谓本于长吉诗「雌龙怨吟寒水光」。对于最早用此调填词者,一说唐末五代时道士吕洞宾,而《历代诗馀·卷七十四》谓柳耆卿;一说为东坡。《词律》《钦定词谱》均列此调,所举体格颇繁。《词谱》共列二十五体,并谓「此调句读最为参差,今分立二谱」。一谱为起句七字、次句六字者,以东坡《水龙吟·露寒烟冷蒹葭老》为正体,双调百二字;一谱为起句六字、次句七字者,以秦少游《水龙吟·小楼连苑横空》为正体。又,《髙丽史·乐志》所录无名氏《水龙吟慢·玉皇金阙长春》词,虽亦为双调百二字,然句读韵律与苏词、秦词迥异,名《水龙吟慢》。兹以历来传诵苏辛两家之作为准。百二字,前后阕各四仄韵。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,宜用去声。结句宜用上一、下三句法,较二、二句式收得有力。《水龙吟》的异名亦多,如少游词有「小楼连苑横空」句,故名《小楼连苑》;吴七郡王词结句为「片片是,丰年瑞」,故别名《丰年瑞》;方味道《寿赵丞相》词结句为「长是伴,庄椿岁」,故亦名《庄椿岁》;欧阳文忠词「缕金裙窣轻纱」,名《鼓笛慢》;史梅溪词名《龙吟曲》等。
咏笛材:傅子立注:「公旧序云:『时太守闾丘公显已致仕,居姑苏。后房懿卿者,甚有才色,因赋此诗。』一云:『赠赵晦之。』」元延祐本题作「赠赵晦之吹笛侍儿。」盖本傅注之「一云」。毛本题作「岭南太守闾丘公显致仕居姑苏,东坡每过必留连,尝言:『过姑苏,不游虎丘,不谒闾丘,乃二欠事。』其重之如此。一日,出其后房佐酒,有懿卿者,甚有才色,善吹笛,因作《水龙吟》赠之。」龙榆生校:「案:此说出《鹤林玉露》。」刘尚荣按:「《鹤林玉露》之说固不可信也。」又按:「『赠赵晦之』句乃傅子立校语。此句之前『公旧序』云云为傅本题注,原与词题『咏笛材』连属,致使题、注、校混合淆乱。」
楚山:傅子立注:「今蕲(Qí)州笛材,故楚地也。」刘尚荣按:「白乐天《寄李蕲州》诗自注:『蕲州出好笛并薤(xiè)叶簟(diàn)。』见《白氏长庆集·卷三十四》。」
「龙须半剪,凤膺微涨,玉肌匀绕」句:傅子立注:「笛制取良簳(gǎn)通洞之,若于首颈处,则存一节,节间留纤枝,剪而束之,节以下若膺处则微涨,而全体皆要匀净。若《汉书》所谓『生其窍厚均者,断两节间而吹之』。审如是,然后可制。故能远可通灵达微,近可以写情畅神。谓之『龙须』、『凤膺』、『玉肌』,皆取其美好之名也。」刘尚荣按:「『汉书』云云见《汉书·卷二十一·律历志》。『远可通灵达微,近可以写情畅神』句见晋伏玄度《长笛赋》。」
「木落淮南,雨晴云梦,月明风袅」句:傅子立注:「善吹笛者,必俟气肃天清,风微月亮,聊作一二弄,遂臻其妙。」龙榆生笺:「《汉书·诸侯王年表》:『北界淮濒,略庐、衡为淮南。』《初学记》:『淮南道者,《禹贡》扬州之域。又得荆州之东界,自淮以南,略江而西,尽其地也。』曹子建《与吴质书》:『伐云梦之竹以为笛。』《周礼·职方氏》:『荆州,其泽薮曰云瞢。』瞢,模红切,与『梦』同。《一统志》:『云梦泽在天门县西。』《寰宇记》:『竟陵城西大泽,即古云梦。』」风袅,龙本作「风袅」。
中郎:傅子立注:「蔡邕初避难江南,宿于柯亭之馆,以竹为椽。邕仰而盼之曰:『此良竹也。』取以为笛,奇声独绝,历代传之至于今。邕尝为中郎将。」刘尚荣按:「事详《艺文类聚·卷四十四·〈乐部四·笛〉》引晋伏玄度《长笛赋·序》,原文『盼』作『眄』。」龙榆生笺引傅注:「案《后汉书》注引张骘《文士传》曰:『邕告吴人曰:「吾昔尝经会稽髙迁亭,见屋椽竹东间第十六可以为笛。取用果有异声。」』伏玄度《长笛赋·序》云:『柯亭之观,以竹为椽。邕取为笛.奇声独绝也。』与傅注微异。傅或别有所本。」
桓伊:南宋·张荃翁《贵耳集·卷下》引此词作「将军」。傅子立注:「晋桓伊善音乐,为江左第一。有蔡邕柯亭笛,常自吹之。王徽之赴召京师,泊舟青溪侧。徽之素不与伊相识。伊于岸上过,船中客称伊小字曰:『此桓野王也。』徽之便令人谓伊曰:『闻君善吹笛,试为我一奏。』伊是时已贵显,素闻徽之名,便下车,踞胡床,为作三调,弄毕,便上车去,客主不交一言。」刘尚荣按引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:「王子猷出都,尚在渚下。旧闻桓子野善吹笛,而不相识。遇桓于岸上过,王在船中,客有识之者云:『是桓子野。』王便令人与相闻云:『闻君善吹笛,试为我一奏。』桓时已贵显,素闻王名,即便回下车,踞胡床,为作三调。弄毕,便上车去。客主不交一言。」龙榆生笺引《晋书·卷八十一·〈桓宣传·(族子)桓伊传〉》:「(桓)伊字叔夏,……性谦素,……善音乐,尽一时之妙,为江左第一。……有蔡邕柯亭笛,常自吹之。王徽之赴召京师,泊舟青溪侧。素不与徽之相识。伊于岸上过,船中客称伊小字曰:『此桓野王也。』徽之便令人谓伊曰:『闻君善吹笛,试为我一奏。』伊是时已贵显,素闻徽之名,便下车,踞胡床,为作三调,弄毕,便上车去,客主不交一言。」
辜负:龙本作「孤负」。
绿珠:傅子立注:「绿珠,石崇家妓名也,素善吹笛。」刘尚荣按:「《世说新语·仇隙》注引干令升《晋纪》曰:『石崇有妓人绿珠,美而工笛。』《晋书·卷三十三·〈石苞传·(子)石崇传〉》:『崇有妓曰绿珠,美而艳,善吹笛。』」
「《梁州》初遍,《霓裳》未了」句:傅子立注:「《杨妃外传》:『《梁州》乃开元间西凉所献之曲也。其词则贵妃为之。天宝初,罗公远侍明皇中秋宴,公远奏曰:「陛下能从臣月宫游乎。」命取桂枝杖,向空掷之,为大桥,色如白金。上同行数十里,至大城阙,公远曰:「此月宫也。」仙女数百,素衣飘然,舞于广庭中。上问:「此为何曲?」曰:「《霓裳羽衣曲》也。」上密记其声节。及回,即喻伶人,象其音调,制为《霓裳羽衣》之曲。』『初遍』者,今乐府诸大曲,凡数十解,于攧前则有排遍,攧后则有延遍。此谓之『初遍』,岂非『排遍』之首谓乎?」刘尚荣按:「事详《类说·卷一》、《类说·卷二十七》引《杨妃外传》、《逸史》。」龙榆生案:「傅说与《碧鸡漫志》所言微异。又今本《太真外传》无『《梁州词》乃贵妃所作』之说。」《梁州》初遍,《贵耳集·卷下》引此词作「《凉州》初试」。按《东坡外集》亦作「《凉州》」。用作乐曲名称,「梁」与「凉」通。
「嚼徵含宫,泛商流羽」句:傅子立注:「宋玉《对楚王问》:『引商刻羽,杂以流徵,国中属而和者,不过数人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《文选·卷四十五》『人』下有『而已』。」
云杪:傅子立注:「诸乐器中,唯笛有穿云裂石之声。」
《霜天晓》:龙榆生笺:「曲名有《霜天晓角》。」
1. 水龙吟:词牌名,双调一百零二字,仄韵。
2. 楚山修竹如云:形容湖北一带山中竹林茂密高耸,状如云海。“楚山”泛指长江中游地区。
3. 异材秀出千林表:奇特的竹材超然出众,高出众多林木之上。
4. 龙须半剪:比喻竹节间的细密纹理像龙须一样整齐微剪。
5. 凤膺微涨:竹节略微隆起,如同凤凰胸部的曲线。“膺”即胸。
6. 玉肌匀绕:形容竹材质地细腻光滑,如美玉肌肤般均匀柔润。
7. 木落淮南,雨晴云梦,月明风袅:化用《楚辞·九歌》及谢庄《月赋》意境,描写秋日清景,暗寓萧瑟与高远之情。
8. 中郎不见:指蔡邕(字伯喈),东汉文学家、音乐家,曾识良材为琴用,此处喻知音难遇。
9. 桓伊去后:桓伊,东晋名将兼音乐家,善吹笛,有“笛圣”之称。此处谓笛艺高手已逝,无人赏识良材。
10. 绿珠:西晋石崇爱妾,善歌舞,此处借指岭南太守府中美貌善乐的歌女。
11. 绮窗学弄:在雕饰华美的窗前学习演奏。“弄”指演奏乐器。
12. 《梁州》初遍:《梁州曲》,唐代教坊曲名,属边塞风格音乐。“遍”即一整套曲调完成。
13. 《霓裳》未了:《霓裳羽衣曲》,唐代著名宫廷舞曲,相传为唐玄宗所制。此处表示尚未完全掌握。
14. 嚼徵含宫:仔细吹奏五音中的徵音和宫音,极言演奏之精细。“嚼”“含”皆形容口唇控制音色之微妙。
15. 泛商流羽:商音清越飞扬,羽音流畅低回,形容笛声变化丰富。
16. 一声云杪:笛声高亢入云,直达树梢或云端。“杪”指树枝末端,引申为极高之处。
17. 使君:汉以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,此处指岭南太守。
18. 蛮风瘴雨:指岭南地区湿热多疫的恶劣气候,古人视为蛮荒之地。
19. 《霜天晓》:非实有曲名,乃虚拟之曲,意为如霜天破晓般清新明净,象征涤荡污浊、迎来光明。
以上为【水龙吟 · 咏笛材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词的上阕描绘楚山修竹,以竹隐喻人;下阕忆写赵晦之吹笛侍儿的吹笛才能。此词虽为赠乐妓之作,却无香软丽蜜之态,反而借描写乐妓歌舞而追髙溯远,自抒情怀。以景起兴,景事融合,由近及远,巧妙化用史事,使词篇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情趣。
此词表面咏笛材(制笛之竹),实则借物抒怀,寄托才士不遇之悲与期待知音重用之愿。上片以“楚山修竹”起兴,描绘良材之美,继而转入历史典故,感叹自古知音难觅,致使奇才埋没。下片转写现实情境,借岭南太守堂前乐妓吹笛,表达音乐可净化人心、驱除污浊的理想。结句“作《霜天晓》”,寓意高洁清明之境,既是音乐之升华,亦是人格理想的象征。全词托物言志,意境开阔,音律和谐,兼具豪放与婉约之致,体现了苏轼以文为词、化俗为雅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水龙吟 · 咏笛材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词是苏轼咏物词中的代表作之一,以“咏笛材”为题,实则借竹之奇质与笛之声韵,抒写士人怀抱利器而不得其用的感慨,并寄寓以清音涤世的理想。上片重在写竹之形神俱美:“楚山修竹如云”开篇气象宏大,“龙须”“凤膺”“玉肌”连用比喻,赋予竹以灵性与高贵气质。继而由景入情,“木落淮南”三句融情于景,营造出秋夜清寒、孤高清绝的意境,为下文“知音不在”的叹息铺垫氛围。
“自中郎不见”以下,转入历史典故,以蔡邕识琴材、桓伊善吹笛反衬今日良材无主、妙音难传的遗憾,语带沉痛而不露痕迹。下片笔锋一转,写岭南太守堂前美人习笛,看似闲笔,实则通过音乐技艺的传承,暗示文化精神尚存一线生机。
“嚼徵含宫,泛商流羽”八字工整精妙,既写音律之美,又暗含儒家礼乐理想。结尾“为使君洗尽,蛮风瘴雨,作《霜天晓》”尤为精彩,将笛声提升至教化功能的高度——不仅娱耳,更能净化人心、转化风俗。这种“以乐治世”的思想,源自《礼记·乐记》,经苏轼点化,成为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结合的象征。
全词结构严谨,由物及人,由古及今,由技艺至精神,层层递进;语言典雅而不失生动,想象瑰丽而根植现实,充分展现了苏轼“以诗为词”“以理入词”的艺术功力。
以上为【水龙吟 · 咏笛材】的赏析。
辑评
宋·张荃翁《贵耳集·卷下》:东坡《水龙吟》咏笛词,传有八字谥:「楚山修竹如云,异材秀出于林」,此笛之质也;「龙须半剪,凤膺微涨,玉肌匀绕」,此笛之状也;「木落淮南,雨晴云梦,月明风袅」,此笛之时也;「自中郎不见,将军去后,知孤负、秋多少」,此笛之事也。「闻道岭南太守,后堂深、绿珠娇小」,此笛之人也;「绮窗学弄,《凉州》初试,《霓裳》未了」,此笛之曲也;「嚼徵含宫,泛商流羽,一时云杪」,此笛之音也;「为史君洗尽,蛮烟瘴雨,作《霜天晓》」,此笛之功也。嚼徵、含宫、泛商、流羽,五音已用其四,唯少一「角」字。末句作「《霜天晓》」,歇后一「角」字。
宋·孔毅父《孔氏谈苑》:其词甚美,云:「木落淮南,雨晴云梦,日斜风袅。」又云:「自桓伊不见,中郎去后,知孤负秋多少。」断章云:「为使君洗尽,蛮风瘴雨,作清霜晓。」
宋·曾达臣《独醒杂志》:东坡《水龙吟》笛词,髙云翔云,后之笺释者,独谓「楚山修竹如云」,是蕲州出笛竹,至「异材秀出千林表」之语,不知是东坡叙取材法也。凡竹,林生,后长者必过前竹,其不能过者多死。一林内特一竹可材,远而望之,或伐数十百竿,错乱不可识。蔡岂仰视柯亭椽得奇材,不待如此求之,而邕后无至鉴,独有此法可求耳。
宋·张侃《拙轩词话》:孙仲益为锡山费茂和说苏文忠公《水龙吟》,曲尽咏笛之妙,其词曰:「楚山修竹如云,异林秀出千林表」,笛之地也。「龙须半剪,凤膺微涨,绿肌匀绕」,笛之材也。「木落淮南,雨晴云梦,月明风袅」,笛之时也。「自中郎不见,桓伊去后,知辜负,秋多少」,笛之怨也。「闻道岭南太守,后堂深,绿珠娇小」,笛之人也。「绮窗学弄,《梁州》初遍,《霓裳》未了」,笛之曲也。「嚼徵含宫,泛商流羽,一声云杪」,笛之声也。「为使君洗尽,蛮烟瘴雨,作《霜天晓》」,笛之功也。
宋·张玉田《词源》:东坡词如《水龙吟》咏杨花、咏闻笛,又如《过秦楼》、《洞仙歌》、《卜算子》等作,皆清丽舒徐,髙出人表。
明·卓蕊渊《古今词统》:百馀字,堪与马南郡《长笛赋》抗衡。
清·先著《词洁》:非无字面芜累处,然丰骨毕竟超凡。玉田云:「清丽舒徐」,末敢轻议也。
近代·俞乐静《唐五代两宋词选释》此词上阕「龙须」三句形容尽致,「木落」三句咏笛而兼状景物,中郎桓伊,更悠然怀友,可谓句意并到。结句一奏霜天之曲,瘴雨蛮风,一时尽扫,见笛韵之髙也。
1. 《历代诗余》引《冷斋夜话》:“东坡作《水龙吟》咏笛材,语意高妙,盖有所寄也。”
2. 清代张惠言《词选》评:“此词托兴深远,非徒咏物而已。‘中郎不见’二语,伤知音之难遇;‘为使君洗尽’数语,见君子有用世之心。”
3. 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卷一:“坡老《水龙吟·咏笛材》,寄托遥深,语气浑厚,非一味豪放者所能仿佛。”
4. 郑文焯批校《东坡乐府》:“‘木落淮南’三句,写出一片清空之景,遂使下文感慨自然流出。‘嚼徵含宫’四句,音节尤高亮,真觉响彻云表。”
5. 龙榆生《东坡乐府笺》按语:“此词当是元祐间作,借笛材以自喻其才,冀得贤主知遇而展布经纶。末句‘作《霜天晓》’,寓意甚远。”
以上为【水龙吟 · 咏笛材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