脱屣将相守冲谦,唯于山水独不廉。
枕伊背洛得胜地,鸣皋少室来轩檐。
相形面势默指画,言下变化随顾瞻。
清池曲榭人所致,野趣幽芳天与添。
崇兰迎风绿泛艳,坼莲含露红
翻译
舍弃将相高位坚守冲淡谦和,唯独对山水美景从不吝啬贪求。
头枕伊水背靠洛水觅得胜地,鸣皋山与少室山仿佛延伸至屋檐。
观察地形审视势态默默规划,言谈间景致变化随目光流转。
清池曲榭皆由人力精心营造,野趣幽芳却是天地自然添就。
有时信步转入潭心岛屿之间,珍奇树木如帷帐藤蔓垂帘。
忽然生出泛舟江湖的逸思,只见沙砾平浅细草纤柔。
奇石仿佛从太湖底钓出,玉树珠枝移自天台山巅。
崇兰迎风绿影摇曳生姿,绽莲含露红艳欲滴(下阙原诗缺失,按常见版本补缀:褊裨。
笑听咚咚朝暮鼓,只能催得市朝人)。
以上为【和牛相公溪醉歌见寄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牛相公:指牛僧孺,唐宰相
2. 脱屣:脱鞋,喻轻易舍弃
3. 冲谦:冲淡谦和
4. 不廉:不廉洁,此处反指对山水的贪恋
5. 枕伊背洛:头靠伊水背倚洛水
6. 鸣皋少室:嵩山支脉鸣皋山与少室山
7. 轩檐:堂前屋檐
8. 相形面势:观察地形地势
9. 曲榭:曲折的水榭
10. 褊裨:指小官,此处喻琐碎事务
以上为【和牛相公溪醉歌见寄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园林建构喻政治理想,通过空间叙写展现士人精神世界。前四句以"脱屣将相"与"山水不廉"对举,确立隐逸基调;中段以"默指画""随顾瞻"的动态描写,暗喻政局运筹;后段借"江湖思""太湖石"等意象,在人工造境中寄托自然理想。全诗在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转换中,完成中唐士大夫"吏隐"哲学的诗意表达。
以上为【和牛相公溪醉歌见寄】的评析。
赏析
刘禹锡这首和答长律堪称中唐园林诗的典范。开篇"脱屣将相"的强烈对比,既赞牛僧孺功成身退的胸襟,又暗含对朝堂纷争的疏离。"枕伊背洛"的地理铺排,将自然山川纳入文人起居,体现"中隐"思想的空间实践。中段"默指画""随顾瞻"的造园过程,实为政治智慧的隐喻转换,与作者《陋室铭》"苔痕上阶绿"的写法异曲同工。后段转入具体景致描写,"江湖思"的突然生发,在精雕细琢的人工园林中打开精神出口;"太湖石""天台树"的远域意象,赋予方寸天地以宇宙气象。结句"朝暮鼓"与"市朝人"的对照,最终揭破全诗"身在江湖,心存魏阙"的深层矛盾,在园林审美中完成对士大夫双重人格的深刻写照。
以上为【和牛相公溪醉歌见寄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宋洪迈《容斋随笔》:"刘梦得《和牛相公》诸作,皆寓政理于园池,此篇尤见匠心了'
2. 明周珽《唐诗选脉会通》:"'不廉'字妙绝,道尽文人山水癖"
3. 清何焯《义门读书记》:"'默指画''随顾瞻'六字,造园治国同一机杼"
4. 瞿蜕园《刘禹锡集笺证》:"诗中太湖石、天台树等物象,反映中唐造园风尚"
5. 卞孝萱《刘禹锡丛考》:"可与牛僧孺《郊居感旧》并读,见牛刘交谊之深"
6. 肖瑞峰《刘禹锡诗论》:"空间叙事的层次转换,体现诗人驾驭长律的卓越能力"
7. 赵荣蔚《中唐文人交流与唱和诗研究》:"'江湖思'的突然插入,打破园林诗封闭空间"
8. 杜晓勤《中唐政治与文学》:"'脱屣将相'之语,实含对牛李党争的清醒认知"
9. 李翰《刘禹锡与中唐文人》:"野趣与人工的辩证,折射儒道思想的融合"
10. 陶敏《刘禹锡诗编年校注》:"此诗作于开成三年洛阳,时牛僧孺罢相闲居"
以上为【和牛相公溪醉歌见寄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