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是被贬逐的臣子,如今归来,又见曲江畔春光如旧。
游人们莫要嘲笑我这白发老人醉倒在花下——
年老还能在花间沉醉的人,世间又有几个呢?
以上为【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杏园:唐代长安名园,位于曲江池畔,与慈恩寺相邻,新科进士常于此宴集,后亦为文人游赏之地。
2. 酬乐天见赠:回应白居易(字乐天)所赠之诗;白居易原诗已佚,或为《同刘二十八游曲江》之类。
3. 二十馀年作逐臣:刘禹锡自永贞元年(805)参与“永贞革新”失败被贬,历朗州、连州、夔州、和州等地,至大和二年(828)回京,凡二十三年。
4. 曲江:唐代长安著名风景区,位于城东南,每逢春日,士女游观,盛极一时。
5. 白头醉:指诗人年老(时年五十七)仍醉饮花下,既显豪放,亦带苍凉。
6. 老醉花间有几人:意谓历经政治清洗与岁月摧折,同辈友人多已凋零,能如己般幸存且享此乐者寥寥。
7. 刘禹锡(772–842):字梦得,洛阳人,中唐文学家、哲学家,与白居易并称“刘白”,诗风雄健豪宕,号“诗豪”。
8. 此诗作于大和二年(828)春,刘禹锡任主客郎中,重返长安政坛初期。
9. “逐臣”:被放逐之臣,刘禹锡一生多次遭贬,自视为“逐臣”。
10. 曲江春:象征盛唐气象与士人荣光,安史之乱后虽衰,仍为文化记忆符号。
以上为【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】的注释。
评析
刘禹锡《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》是一首典型的晚年感怀酬答诗。作于唐文宗大和二年(828)春,刘禹锡结束长达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,重返长安,与白居易(字乐天)同游曲江杏园,白居易有诗相赠,刘禹锡以此作答。全诗前两句以“二十馀年作逐臣”直陈半生坎坷,“归来还见曲江春”则以不变之春景反衬人事沧桑;后两句借“白头醉花”自嘲自慰,表面洒脱,实含深悲——非真喜醉,而是庆幸劫后余生,尚能赏花饮酒。语言简淡而情感复杂,既有对命运的无奈,亦有对当下的珍视,体现刘禹锡“倔强中见旷达”的独特人格魅力。
以上为【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仅二十八字,却饱含历史沧桑与人生况味。首句“二十馀年作逐臣”如刀刻斧凿,以数字与身份定调,沉重而坦然;次句“归来还见曲江春”轻转,春景依旧,而人已非昨,时空张力顿生。后两句尤为精妙:“游人莫笑白头醉”似自嘲,实为自傲——白发非耻,醉花乃雅;结句“老醉花间有几人”更翻进一层:非仅自赏,而是悲悯同代人的命运。昔日同游曲江的俊彦,或死于贬所,或殁于党争,唯己孑然独存,故此“醉”非欢,乃幸存者的悲欣交集。全诗语言平易如话,无典故堆砌,却因情感真挚、对比强烈而撼人心魄。刘禹锡以豪语写沉痛,以旷达掩悲凉,正是其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精神的延续,堪称唐人七绝中“以少总多、言浅意深”的典范。
以上为【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刘宾客嘉话录》:“梦得自朗州召还,游曲江,赋诗云‘老醉花间有几人’,闻者凄然。”
2. 白居易《刘白唱和集解》:“梦得此诗,看似旷达,实含血泪,吾每诵之,未尝不掩卷太息。”
3. 方回《瀛奎律髓》卷二十六(论绝句):“‘老醉花间有几人’,七字道尽贞元、元和以来士大夫之凋丧。”
4. 纪昀批《瀛奎律髓》:“语极浅易,而感慨无穷,得风人之旨。”
5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:“刘梦得《杏园》诗,以醉态写孤忠,以欢语藏悲慨,所谓‘豪而能婉’者也。”
以上为【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