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们所谓的“境”,并非单指景物一种,喜怒哀乐,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。所以,能写真景物、真感情的,就叫有境界;否则就是无境界。
所谓境界并非单指外在景物,
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。
因此能够摹写真实景物、抒发真挚感情的作品,
才可称为有境界。
否则便是无境界。
以上为【人间词话 · 第六则】的翻译。
注释
境界:梵文visaya意译,原指佛教修行层次,王国维移植为美学范畴。
真景物:要求作家对自然观察具“须臾之物”的捕捉能力,暗合西方现实主义原则。
真感情:强调“赤子之心”的纯粹体验,与李贽“童心说”一脉相承。
有境界:作为《人间词话》核心标准,贯穿全书对唐五代至南宋词的品评。
以上为【人间词话 · 第六则】的注释。
评析
理论突破:将传统“意境”论从物境拓展至心境,确立主客体统一的现代美学框架。
二元结构:“真景物”对应客观摹写,“真感情”强调主观真诚,二者共同构成境界基石。
价值判断:以“有境界/无境界”建立艺术批评标准,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导性。
语言革新:用白话文言改写传统诗话,开创现代文论表达范式。
以上为【人间词话 · 第六则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则短论蕴含三层理论纵深:首句破旧立新,通过“非独”否定将境界狭隘化的传统认知;次句立论,将人类情感纳入审美客体,与叔本华“世界作为表象和意志”的哲学形成对话;末两句建立创作论与批评论的统一标准,“真”字双绾物我,既要求客观描写的逼真性(如周邦彦“叶上初阳干宿雨”),更强调主观表达的真诚度(如李后主“人生长恨水长东”)。全段以“故”字实现逻辑飞跃,使个人情感从私领域升华为普遍性审美对象,为现代文艺心理学奠定基石。
以上为【人间词话 · 第六则】的赏析。
辑评
朱光潜《诗论》:“静安先生最大贡献在指出情感即境界,较严沧浪‘兴趣’、王阮亭‘神韵’更具哲学深度。”
叶嘉莹《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》:“‘真’字是境界说命脉,既含康德‘无利害关系’的观照,又具道家‘法天贵真’的精神。”
佛维《王国维诗学研究》:“此则可视作中国文论现代转型宣言,其‘真情’论与华兹华斯‘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’形成东西呼应。”
罗钢《传统的幻象》:“王国维通过偷换概念完成传统词学现代转型,‘心中境界’说实为西方主观美学与中国性情论的成功嫁接。”
这则词话虽篇幅短小,却是中国文论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关键节点。它通过重新定义“境界”的内涵,既传承了王昌龄“物境、情境、意境”的三境说,又注入西方哲学的生命意识,建立起贯通主客观的审美体系。其“真”字标准至今仍是衡量文艺作品价值的重要尺度,对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产生深远影响。
以上为【人间词话 · 第六则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