旃檀婆律海外芬,西山老脐柏所薰。
香螺脱黡来相群,能结缥缈风中云。
一灯如萤起微焚,何时度尽缪篆纹。
缭绕无穷合复分,绵绵浮空散氤氲。
东坡持是寿卯君,君少与我师皇坟。
旁资老聃释迦文,共厄中年点蝇蚊。
问君何时返乡枌,收拾散亡理放纷。
此心实与香俱焄,闻思大士应已闻。
翻译
檀香与龙脑来自海外,芬芳四溢;西山老松的脐脂和柏树熏香也参与其中。
香螺脱壳般袅袅升腾,汇聚成群,能凝结出空中缥缈的云霞。
一盏小灯如萤火微燃,篆形香盘缓缓燃烧,何时才能燃尽那曲折回环的印纹?
香气缭绕不绝,时而聚合,时而散开,在空中绵延飘浮,氤氲弥漫。
我东坡以此香与观音像为礼,献给子由作为寿礼。
你年少时便与我共学先秦典籍,研习圣贤之道。
又旁通老子《道德经》与释迦佛法,共度中年困顿,如在乱世中驱赶蝇蚊般艰难自持。
晚年幸得相逢片刻,又何足挂齿?你正致力于阐述大道,承继朝廷荣光。
我也如执旗击鼓的将领,严整以待军务,不敢懈怠。
国恩未报,岂敢贪图安逸?只愿你不被世俗名利所迷醉。
近来白发丛生,已无法细细梳理。
问你何时能回归故乡故土,收拾流散的旧事,整理纷乱的心绪?
我的心意实与这檀香一同升腾熏染,想必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早已听闻我的祈愿。
以上为【子由生日,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子由:苏辙,字子由,苏轼之弟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政治家。
2. 檀香观音像:以檀香木雕刻的观世音菩萨像,象征慈悲与清净。
3. 新合印香银篆盘:新调配的印香(即篆香),置于银制的篆文香盘中点燃。篆香是一种将香粉填入刻有篆文书体凹槽的香具中燃烧的形式。
4. 旃檀婆律:旃檀,指白檀香;婆律,即婆律膏,龙脑香的一种,产于东南亚,香气浓郁。
5. 西山老脐:传说松树年久后根部渗出树脂如脐,称“老松脐”,可焚为香。
6. 香螺脱黡:香烟如香螺脱壳般盘旋上升。“黡”原指黑痣,此处比喻香烟初起之状。
7. 缪篆纹:古代篆书的一种变体,曲折繁复,用于印章或香盘图案。
8. 绵绵浮空散氤氲:形容香气持续升腾,弥漫空中,气象朦胧。
9. 卯君:指苏辙。“卯”为地支第四位,古人有时用以代称“由”(“由”音近“酉”,但此处或为谐音或别称,尚有争议;亦有学者认为“卯君”乃亲昵之称)。
10. 师皇坟:学习三皇五帝时期的经典文献,泛指研习儒家古籍。
11. 老聃释迦文:指道家老子(老聃)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经典。
12. 点蝇蚊:比喻琐碎烦扰之事,或暗指官场倾轧、小人谗害。
13. 承华勋:承受朝廷的荣宠与重任。“承华”可指宫室之美,引申为朝堂显位。
14. 旗鼓严中军:比喻自己仍在政坛上奋勇作战,如同军队中枢严阵以待。
15. 不为世所醺:不被世俗名利所迷惑。“醺”本指酒醉,此处喻精神迷失。
16. 乡枌:故乡。“枌”为白榆树,古时常植于社庙之前,后借指故里。
17. 散亡理放纷:收拾流散的记忆与事务,整理放纵杂乱的情绪。
18. 焮(xūn):同“薰”,熏染,此处指心意与香气一同升腾感通。
19. 闻思大士:观世音菩萨在佛教中被称为“大士”,“闻声救苦”,故云“闻思”。
以上为【子由生日,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苏轼为其弟苏辙(字子由)生日所作的祝寿诗,融宗教意象、兄弟情谊、人生感慨于一体。诗人以檀香观音像与银制篆盘合香为寿礼,借香之缥缈、持久、清净象征高洁人格与精神寄托。全诗结构缜密,前半写香之形与气,极尽描摹之妙;后半转入抒情言志,回顾兄弟早年共学历程,感叹中年坎坷,欣慰晚年彼此坚守道义,并表达对归隐故里的深切期盼。语言典雅而不失自然,意境深远,情感真挚,体现了苏轼“外儒内佛”的思想境界和深厚的手足之情。
以上为【子由生日,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是一首典型的宋代酬赠寿诗,却超越了寻常祝寿的浮泛颂辞,展现出苏轼深邃的思想与高远的情怀。开篇从香料写起,以“旃檀婆律”“老脐柏薰”等异域珍香铺陈香气来源之高贵,再以“香螺脱黡”“结云”描绘香烟形态之美,极具画面感。继而转入“一灯如萤”“缪篆纹”等细节描写,展现篆香缓慢燃烧的过程,寓时间流逝之意,也为后文的人生感慨埋下伏笔。
中间部分转入兄弟情谊与人生回顾。“君少与我师皇坟”一句,追溯二人少年同窗、共读经典的往事,情感厚重。随后提及“老聃释迦文”,表明兄弟二人皆融通道释,以超然态度面对仕途沉浮。“共厄中年点蝇蚊”一句尤为沉痛,将中年贬谪、党争迫害比作驱赶蝇蚊,既见无奈,亦显坚韧。
结尾处寄望子由“返乡枌”“理放纷”,实则是苏轼自身对归隐田园、心灵安宁的渴望。最后“此心实与香俱焄,闻思大士应已闻”,将个人心愿托付于观音菩萨,香烟升腾,心念上达,达到物我交融、天人感应的境界,诗意升华至宗教层面的宁静与慰藉。
全诗融合香道、佛理、亲情、仕隐矛盾,层次丰富,语言精炼而意蕴悠长,堪称苏轼晚年诗歌中的深情之作。
以上为【子由生日,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因物寓情,香烟缭绕之中,见手足之笃、出处之思,非徒祝寿而已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:“前写香极工,后抒情极挚。‘一灯如萤’二语,静中有动,妙得篆香神理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:“‘共厄中年点蝇蚊’,语似轻描,实含无限辛酸,非经历者不能道。”
4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附论:“苏氏兄弟酬唱,多寓政见与哲思,此诗以香礼佛、以道修身、以情动人,三者合一,足见宋人诗思之深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每于日常细物中触发宏旨,此诗以寿礼为引,终归于人生出处之叹,典型东坡风格。”
以上为【子由生日,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