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群山遮蔽了吴地的天空,江水蜿蜒在楚地深处。
浮云如堆积的白玉,落日流淌着金色的光辉。
随着行旅在渺茫途中漂泊,岁月在纷繁间悄然更替。
勉强用诗歌吟咏景物,暂且收敛那济世安民的心志。
以上为【次韵唐公三首东阳道中】的翻译。
注释
次韵:依照他人诗作的韵脚和诗。
唐公:疑指王安石之友唐介(一说王令)。
东阳:今浙江东阳,宋属婺州。
山蔽吴天密:浙中群山连绵,遮蔽吴天。吴天,泛指古代吴地的天空。
江蟠楚地深:江水(可能指婺江)如龙盘绕,伸向楚地远方。蟠,盘曲。
浮云堆白玉:云朵如白玉堆积,状其洁白与厚重。
落日泻黄金:夕阳余晖如黄金倾泻,写其辉煌与流动。
渺渺:遥远无际貌。
岁阴:岁暮,亦泛指时光。
强将:勉强用。
收拾:收敛,搁置。
济时心:匡时济世之心。
以上为【次韵唐公三首东阳道中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典型地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诗人的双重特质。诗中展现的不仅是山水之美,更是一种人格与抱负的映射。
写景中的胸襟与气度:前四句写景,境界开阔,气象万千。这并非闲适文人的清雅之景,而是蕴含着力量与秩序的壮美之景。这与王安石作为改革家所具有的宏大胸襟与坚定意志同构。
抒情中的矛盾与张力:全诗的关键在于尾联的转折。他承认了现实的束缚(行旅、时光),也做出了妥协的姿态(“强将”、“收拾”),但“济时心”三字力重千钧,瞬间揭示了其内心真正的重心所在。眼前的景物再美,终究只是他暂时“收拾”济世抱负的背景。这种个人情感(对山水的欣赏)与内在驱动(济世之志)之间的张力,构成了这首诗深沉的内核。
《东阳道中》一诗,在雄浑壮丽的山水画卷背后,跃动着一颗无法真正忘怀现实的济世之心。王安石以其精严的律法、瑰丽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,创作出了一首不仅描绘自然之美,更展现士人襟怀与内在矛盾的杰出诗篇。它是风景诗,更是心迹的真诚自白。
以上为【次韵唐公三首东阳道中】的评析。
赏析
1. 壮阔的山水与永恒的时空
诗的前两联以如椽巨笔勾勒出东阳道上的阔大景象。首联“山蔽吴天密,江蟠楚地深”,一“蔽”一“蟠”,赋予山水主动的生命力与雄浑气势,地理空间的广袤感扑面而来。颔联“浮云堆白玉,落日泻黄金”,以“白玉”喻云之洁白厚重,以“黄金”比光之灿烂流动,设色瑰丽,对仗精工,展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敏锐捕捉力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。
2. 个人的渺小与心志的执着
颈联笔锋一转,从宏大的空间描写转入个人感受。“渺渺随行旅”是空间上的漂泊无定,“纷纷换岁阴”是时间上的流逝无情。在永恒壮丽的山水与无情流逝的时光面前,个人的行旅与生命显得如此渺小和短暂。然而,尾联的“强将”与“收拾”二字,透露出极为复杂的心绪:他试图通过吟咏景物来排遣,但那颗“济时心”却如同潜流,并非真正能够收敛。这种“欲忘而不能忘”的矛盾,正是王安石政治家本色的自然流露。
以上为【次韵唐公三首东阳道中】的赏析。
辑评
宋·叶梦得《石林诗话》:
“王荆公诗律精严,至‘浮云堆白玉,落日泻黄金’等句,对偶工切,而气骨未尝不遒壮,此其所以不可及也。”
清·吴之振《宋诗钞》:
“安石遣情世外,其悲壮即寓闲澹之中。‘强将诗咏物,收拾济时心’,虽是闲题,终露本色。”
现代学者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
“王安石写景名句,好比建筑师造水桥,严格而精巧。不过,他老是忘不了要把他的水桥去承载‘济时’的沉重车辆。”
以上为【次韵唐公三首东阳道中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