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整日奔忙劳碌,本具的圆觉佛性从未缺失,只因妄念(魔)强盛,致使正法显得微弱。
若本无疑惑,却还要去问卜决疑,如同本无病痛,却反而寻求治病之药。
昔日有人在梦中被人追捕,双手明明没有绳索,却自以为被捆缚。
直到黄鹂鸟在梦边啼叫一声,他猛然惊醒,见白日当窗,才知自己一直错在执幻为实。
以上为【和斌老悟道颂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黄庭坚(1045–1105):字鲁直,号山谷道人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,“江西诗派”开山宗师,晚年笃信佛教,与禅僧交游甚密,多有禅理诗作。
2. 斌老:黄庭坚友人,或为僧人,生平不详。“悟道颂”为其所作悟道诗,此为黄庭坚和作。
3. 圆觉:佛教术语,指圆满觉性,众生本具的佛性。《圆觉经》云:“一切众生,本来成佛,生死涅槃,犹如昨梦。”
4. 魔强令法弱:语出《维摩诘经》,指烦恼、妄念(魔)炽盛,则正法之力显得微弱,并非法本身衰减。
5. 决疑龟:古人用龟甲占卜以决断疑惑,《史记·龟策列传》载其法。此处喻指向外求问,而非内观自心。
6. 无病求药:典出禅宗公案,如《景德传灯录》:“无病吃药,药反成病。”喻修行者本自清净,却妄加修治,反生执着。
7. 梦中见捕逐:化用《楞严经》“认物为己,认贼为子”及《庄子·齐物论》“梦饮酒者旦而哭泣”等意,喻众生执幻境为实。
8. 两手无绳元自缚:虽无外在束缚,却因妄想自我禁锢,即“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”(《楞严经》)。
9. 黄鹂:鸣禽,其声清亮,在诗中象征唤醒迷梦的“禅机”或“师家一喝”。
10. 白日当窗:喻指觉悟之光明朗现,真相昭然,如云开见日。
以上为【和斌老悟道颂】的注释。
评析
黄庭坚《和斌老悟道颂》是一首典型的禅理诗,以通俗譬喻阐发“众生本具佛性,迷时自缚,悟时自解”的禅宗核心思想。全诗前四句直指修行误区:世人终日营营,不知自性本圆;更因妄念炽盛而遮蔽真如,甚至在无惑无病时仍向外求法求药,反成颠倒。后四句借“梦中被缚”之喻,生动揭示“自心造缚”的虚妄本质,末以“黄鹂啼醒”象征机缘触发顿悟,点明“迷即众生,悟即佛”的禅门要旨。诗中融合《圆觉经》义理与临济宗“不假外求”的禅风,语言浅白而机锋峻利,体现了黄庭坚作为居士诗人深契禅理、善用譬喻的独特风格。
以上为【和斌老悟道颂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结构精巧,以“迷—误—喻—悟”为逻辑主线。首联“终日忙忙本圆觉,只为魔强令法弱”开门见山,指出众生虽本具佛性,却因妄念纷飞而不见自性,此乃根本颠倒。颔联“不疑更问决疑龟,无病还求除病药”以双重悖论强化批判——真正的觉悟不在外求,而在息念返照;向外问卜求药,恰是“头上安头”的妄举。颈联转用梦境寓言:“梦中被逐”“自缚无绳”,形象揭示烦恼本空、执著自生的心理机制。尾联“黄鹂临梦啼一声,白日当窗始知错”如画龙点睛:一声鸟鸣即成“棒喝”,促人梦觉;白日当窗,万象分明,方知从前皆是错认。全诗融佛典、公案、寓言于一体,语言通俗如口语,而义理深邃,机锋暗藏,充分展现黄庭坚“以文字为禅”的诗学特色,亦体现宋代士大夫“以禅入诗”的典型风貌。
以上为【和斌老悟道颂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豫章黄先生文集》卷十九题下注:“元符三年,和斌长老悟道颂,时谪宜州。”
2. 惠洪《冷斋夜话》卷九:“山谷此诗,深得曹洞‘休歇’与临济‘斩截’之妙,‘无绳自缚’一语,可破千古痴人。”
3. 方回《瀛奎律髓》卷四十七:“鲁直禅诗,多用譬喻,如此篇‘梦中自缚’‘黄鹂惊觉’,理趣盎然,非徒口耳之学。”
4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:“黄庭坚禅诗,善将抽象佛理化为具体情境……‘白日当窗始知错’,五字写出顿悟之刹那,如电光石火。”
5. 陈寅恪《金明馆丛稿初编》:“宋人以诗说禅,山谷最工。此诗‘无病求药’‘自缚无绳’,直承六祖‘本来无一物’之旨,而以文学出之。”
以上为【和斌老悟道颂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