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衫半作霜叶枯,遇民如儿吏如奴。
吏民莫作官长看,我是识字耕田夫。
妻啼儿号刺史怒,时有野人来挽须。
拂衣自注下下考,芋魁饭豆吾岂无。
归来瑞草桥边路,独游还佩平生壶。
我欲西归卜邻舍,隔墙拊掌容歌呼。
不学山、王乘驷马,回头空指黄公垆。
翻译
庆源宣义王丈,因累积功绩而得官,曾任洪雅主簿、雅州户掾。他对待官吏和百姓如同家人一般,人们都感到安乐。辞官归隐后,居住在眉州青神县的瑞草桥边,悠然自得,放怀山水。
我身穿褪色发黄的青衫,如同枯败的秋叶;对待百姓如待子女,对属吏则视若仆役。官吏与百姓不要把我当作长官看待,我本就是一个识字的农夫。妻子啼哭,孩子哀号,刺史发怒,但常有乡野之人前来拉着我的胡须交谈。我淡然拂衣,甘愿自评为下等考核,吃芋头、豆饭,难道我就没有这样的生活吗?归来走在瑞草桥边的小路上,独自漫游仍佩带着平生喜爱的酒壶。在慈姥岩前自己招呼渡船,在青衣江畔人们争相搀扶我。今年蚕市上数州百姓聚集,其中还有怀念旧政的遗民,穿着破旧的裤襦。城中肤色黝黑的百姓互相指点着说:那位白须红带、年老却不瘦弱的人,就是他啊。我想要西归定居,与他为邻,隔着墙也能拍手相呼,纵情欢歌。我不愿学山涛、王戎那样显贵乘驷马高车,回头只能空指当年共饮的黄公酒垆而已。
以上为【庆源宣义王丈,以累得官,为洪雅主簿,雅州户掾。遇吏民如家人,人安乐之。既谢事,居眉之青神瑞草桥,放怀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庆源宣义王丈:指王姓官员,封号或字号为“庆源宣义”,“丈”为尊称。生平不详,当为苏轼同时代人。
2. 累得官:凭借长期积累的政绩或资历获得官职。
3. 洪雅主簿:宋代县级属官,掌文书事务,洪雅县属嘉州(今四川洪雅)。
4. 雅州户掾:雅州(今四川雅安)负责户籍赋税的佐吏。
5. 青衫半作霜叶枯:青衫为宋代低级官员服饰,此处形容衣衫陈旧褪色如秋叶枯黄,暗喻清贫。
6. 遇民如儿吏如奴:对待百姓如子女,对下属官吏则谦卑如待仆役,极言其仁厚平易。
7. 下下考:古代官吏考核分上、中、下三等,每等又分上中下,共九等。“下下”为最末一等,此处表示自愿接受最低考评,不争功名。
8. 芋魁饭豆:以芋头为主食,配以豆类,形容简朴饮食。《汉书·翟方进传》:“粗羹粝饭,芋魁瓠叶。”
9. 瑞草桥:地名,在眉州青神县(今属四川),苏轼家乡附近。
10. 慈姥岩、青衣江:均在青神县境内,为当地风景名胜。慈姥岩又称“慈母山”,青衣江流经蜀中,古称“沫水”。
以上为【庆源宣义王丈,以累得官,为洪雅主簿,雅州户掾。遇吏民如家人,人安乐之。既谢事,居眉之青神瑞草桥,放怀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苏轼为友人王宣义(名不详)所作的一首赞颂性七言古诗,通过描绘其为官清廉、亲民爱民、晚年归隐却仍受百姓爱戴的形象,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——即不慕权势、返璞归真、与民同乐的士大夫风范。全诗情感真挚,语言质朴而富有画面感,既有对现实政治的讽喻,也有对归隐生活的向往。苏轼借王丈之形象,寄托自身政治理想与人生追求,尤其在“不学山、王乘驷马”一句中,明确拒绝仕途显达而失却本心的生活方式,体现出典型的东坡式超脱与旷达。
以上为【庆源宣义王丈,以累得官,为洪雅主簿,雅州户掾。遇吏民如家人,人安乐之。既谢事,居眉之青神瑞草桥,放怀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以叙事与抒情交融的方式,塑造了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廉官员形象。开篇即点出王丈由“累得官”而任地方小吏,虽职位不高,却“遇吏民如家人”,奠定了其仁政爱民的基调。苏轼以“青衫半作霜叶枯”起笔,既写出其官职卑微、生活清苦,也暗示其操守高洁。继而通过“遇民如儿吏如奴”的夸张表达,突出其放下官威、平等待人的品格。
诗中“我是识字耕田夫”一句尤为动人,不仅是王丈的自述,更是苏轼心中理想士人的写照——读书明理而不离土地,居官不骄,退隐不怨。随后描写其归隐后的生活:“拂衣自注下下考”,表现出不屑功名、坦然自处的态度;“芋魁饭豆吾岂无”更以反问语气强调安于清贫的志节。
中间四句转入具体场景描写:瑞草桥边独游、慈姥岩前唤渡、青衣江畔人争扶,生动展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与乡民亲密无间的关系。尤其“野人来挽须”“人争扶”等细节,极具生活气息,凸显其深得民心。
“今年蚕市”以下转入社会观察,借“遗民怀裤襦”典故(出自《后汉书·廉范传》,百姓思念廉范政绩,作《五绔歌》),暗喻王丈治下百姓安居乐业,至今不忘其恩德。“邑中之黔相指似”一句,以百姓肤色黝黑(劳作象征)却能辨识长官,侧面烘托其亲民形象。
结尾部分直抒胸臆,“我欲西归卜邻舍”表达苏轼愿与其为邻的愿望,进一步将敬仰之情升华为人生理想的投射。“隔墙拊掌容歌呼”写邻里和谐、精神自由之乐,与“不学山、王乘驷马”形成强烈对比。山涛、王戎为西晋名士,位列“竹林七贤”,后皆显贵,唯黄公垆(酒肆)旧迹空存,喻昔日友情与初心难再。苏轼借此表明:宁愿选择朴素真诚的生活,也不愿追逐荣华富贵而丧失本真。
全诗结构清晰,由仕而隐,由事及情,层层推进,语言通俗而不失典雅,感情真挚而富哲理,堪称苏轼晚年思想成熟期的代表作风格。
以上为【庆源宣义王丈,以累得官,为洪雅主簿,雅州户掾。遇吏民如家人,人安乐之。既谢事,居眉之青神瑞草桥,放怀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评:“此诗写退吏风致,宛然如画。‘我是识字耕田夫’一句,真率中见风骨,非东坡不能道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引冯舒语:“‘妻啼儿号刺史怒’六句,写得倔强中有温厚,非徒作放达语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评:“此为王宣义写照,实亦东坡自道。其所谓‘芋魁饭豆’‘独游佩壶’,皆寓恬退之意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东坡集中此类诗不多,然此首情景交融,有香山(白居易)遗意,而气格过之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未收录此诗,但在《谈艺录》中提及:“东坡喜称道老吏退居乡里而为民所敬者,盖托他人之事,抒己之怀。”可为此诗主旨之旁证。
以上为【庆源宣义王丈,以累得官,为洪雅主簿,雅州户掾。遇吏民如家人,人安乐之。既谢事,居眉之青神瑞草桥,放怀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