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溪流旁青山层叠连绵,我骑着快马、穿着轻便衣衫如一抹影子掠过。倚靠着山势生长的修竹旁有人家居住,横穿小路的清泉仿佛知道我的干渴。芒鞋竹杖让我步履轻软,蒲草铺的坐垫和松木做的床榻也清香柔滑。夜深时风露洒满庭院,只见一只孤萤独自开合闪烁。
以上为【自兴国往筠,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自兴国往筠:从兴国军前往筠州。兴国军,宋代行政区,治所在今湖北阳新;筠,即筠州,今江西高安。
2. 石田驿:驿站名,位于今江西省境内,具体位置待考。
3. 野人舍:乡野百姓的住所,指普通农家。
4. 溪上青山三百叠:形容山峦重叠连绵,极言其多。“三百”为虚指,极言其层叠之状。
5. 快马轻衫来一抹:骑马疾行,衣着轻便,身影如一抹掠过山间,形容行旅迅捷轻快。
6. 修竹:修长的竹子。
7. 横道清泉:横穿道路的清澈泉水。
8. 芒鞋:用芒草编织的草鞋,古代隐士或行脚者常穿。
9. 蒲荐:蒲草编的席子。
10. 孤萤自开阖:孤独的萤火虫自行开合翅膀,忽明忽暗,象征寂静中的生机与孤独。
以上为【自兴国往筠,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作于苏轼自兴国军(今湖北阳新)前往筠州(今江西高安)途中,借宿于石田驿南二十五里处一户农家舍。全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旅途所见山野景致与短暂栖居的体验,抒发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独处时的静谧心境。语言简洁流畅,意象清幽,体现了苏轼在贬谪途中仍能寄情山水、安顿心灵的精神境界。诗中“孤萤自开阖”一句尤为精妙,以微小之物映照内心孤寂而澄明的状态,耐人寻味。
以上为【自兴国往筠,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是苏轼贬谪期间途经赣北时所作,属典型的行旅写景抒怀之作。首联“溪上青山三百叠,快马轻衫来一抹”,以宏阔视角勾勒出青山连绵的壮美背景,又以“一抹”写出自身行踪之轻捷,动静相衬,极具画面感。颔联“倚山修竹有人家,横道清泉知我渴”,将视线拉近,描写山居人家与清泉流淌的细节,“知我渴”三字拟人化地表现诗人与自然的亲切感应,体现其物我交融的情怀。颈联转入居所内部感受,“芒鞋竹杖”“蒲荐松床”皆质朴之物,却用“轻软”“香滑”形容,传达出身心放松、安适自在的状态。尾联“夜深风露满中庭,惟见孤萤自开阖”,由外景转入夜景,意境陡然清冷空寂,孤萤一点,明灭不定,既是实景描写,又是诗人内心孤独与清明的象征。整首诗结构清晰,由远及近,由动至静,由身入心,层层递进,展现出苏轼在困顿旅途中仍能体察自然之美、安顿精神世界的能力。
以上为【自兴国往筠,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卷十四引查慎行曰:“此诗写山行野宿之趣,情景交融,语淡而味永。”
2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评:“清绝如画,末二语尤有寂寞自照之意。”
3. 《历代诗话》引纪昀评:“前六句似乐境,结处忽入凄清,反衬得妙,东坡善作此等转折。”
4. 《唐宋诗醇》卷三十九评:“写景清真,寓感于不言之中。‘孤萤自开阖’五字,足当一篇旅夜赋。”
5. 《瓯北诗话》卷五称:“东坡羁旅之作,多能于萧散中见兴致,如此诗之‘清泉知我渴’‘孤萤自开阖’,皆触物生情,非强为之辞。”
以上为【自兴国往筠,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