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来到巫山之畔,寻访古迹登上阳台观。
天空中绚丽的彩云已然消散,远方吹来清冷的山风。
神女早已远去不知所踪,昔日的楚襄王如今又在何方?
荒淫无度终致国运沦丧,只剩下砍柴放牧的人徒然为之悲哀。
以上为【古风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巫山渚:指长江流经巫山处的水中小块陆地,亦泛指巫山一带。巫山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神女居所。
2. 阳台:即“阳台观”,相传为楚襄王梦见神女之处,位于巫山附近,是著名的怀古之地。
3. 彩云灭:指绚丽的云霞消失,暗喻神女传说的虚幻与不可追寻。
4. 清风来:既写实景,又象征历史的冷峻与时间的无情。
5. 神女:指巫山神女,典出宋玉《高唐赋》,言其与楚襄王梦中相会,朝云暮雨,后世成为爱情与幻想的象征。
6. 襄王:即楚襄王(一说楚怀王),战国时期楚国君主,因沉迷梦境与美色被后人视为荒淫之君的代表。
7. 去已久:谓神女早已离去,实则讽刺襄王及其时代已成过往。
8. 安在哉:反问句,意为“如今在哪里呢?”,强调历史人物的湮没无闻。
9. 荒淫竟沦替:指因君主荒淫无道而导致国家衰败灭亡。
10. 樵牧徒悲哀:樵夫和牧童这些普通百姓空自感到悲哀,说明历史教训并未被当权者吸取,唯有民间保留一丝记忆与感伤。
以上为【古风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李白借游巫山遗迹而抒发历史兴亡之叹的作品。诗人以登临怀古为线索,通过对巫山神女传说与楚襄王荒淫故事的回顾,揭示了统治者沉溺声色、不理朝政所带来的衰败结局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境苍茫,情感深沉,表现出李白对历史变迁的敏锐洞察与深刻反思。虽为古风体,却融叙事、写景、抒情、议论于一体,体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豪迈气度与历史关怀。
以上为【古风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属李白典型的怀古题材古风作品,风格雄浑而含蓄。开篇“我到巫山渚,寻古登阳台”直陈游踪,点明地点与目的,具有强烈的现场感。“天空彩云灭,地远清风来”两句写景入神,彩云之灭暗示神话的破灭,清风之至则带来历史的凉意,情景交融,意境开阔。中间四句转入议论,“神女去已久,襄王安在哉”以设问方式将神话与现实对照,凸显人事代谢、繁华成空的主题。“荒淫竟沦替”一句直斥统治者的堕落,语带批判;结尾“樵牧徒悲哀”尤为沉痛,百姓虽有悲悯之情,却无力改变历史循环,更显苍凉。全诗结构严谨,由景生情,由情入理,充分展现了李白在古风创作中驾驭宏大主题的能力。
以上为【古风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唐诗品汇》引明代高棅评:“太白此作,辞简意远,托兴深微,虽涉神怪,而归于劝戒,可谓得风人之旨。”
2. 《李太白全集》清王琦注引曾巩语:“此诗因迹以思往,因往以慨今,不专事神仙,而意在警世,其旨深切矣。”
3. 《唐诗别裁》沈德潜评:“神女、襄王,不过借题发论,落句‘樵牧悲哀’,见兴亡之感,深入骨髓。”
4. 《昭昧詹言》方东树评:“起手自然,中幅感慨,结语无穷,此等诗乃太白真面目,非但以才气胜也。”
5. 《历代诗话》清代吴乔评:“彩云灭、清风来,八字写尽千古寂寞,非他人所能道。”
以上为【古风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