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初升的太阳带着清晨的寒意,正映照着绚烂的朝霞;
秋色凋零的山野间,零星地住着几户人家。
经霜的果实半面红晕,如同金色的罂子;
漫山遍野的荞麦花盛开,好似一片洁白的雪原。
以上为【秋晓出郊二绝句】的翻译。
注释
秋晓:秋天的早晨。
出郊:到郊外去。
政晓霞:政,同“正”,正是。晓霞,朝霞。
残山剩水:指深秋草木凋零后,山野间显得稀疏、凋敝的景象。
稍人家:稍,略微,稀疏地。指零星散布着几户人家。
霜红半脸:指果实(金罂子)经霜后,一部分变红了,像红了半边的脸蛋。
金罂子:即金樱子,一种蔷薇科植物,果实成熟时呈橙红色,形似小罂(坛子),故名。
一川:整片平野,遍地。
以上为【秋晓出郊二绝句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杨万里“诚斋体”的代表作之一,生动描绘了秋日清晨郊野的景色。诗人以独特的观察力和新颖的比喻,捕捉到从宏观的“残山剩水”到微观的“霜红半脸”的秋日特征,尤其在后两句中,用“金罂子”和“雪”来形容秋实与秋花,色彩对比鲜明,意象奇崛,于萧瑟的秋意中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与烂漫的诗意,充分体现了“诚斋体”活泼自然、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秋晓出郊二绝句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的魅力在于诗人对秋景的瞬间捕捉与陌生化处理。
首句“初日新寒政晓霞”点明时间、天气与氛围。“初日”与“晓霞”是视觉的温暖与明亮,“新寒”是身体的触觉感受,二者交织,写出了秋晨特有的清冽与绚丽。次句“残山剩水稍人家”则将镜头拉远,展现秋野的整体风貌。“残山剩水”一词通常用于描绘山河破碎,但杨万里此处化庄为谐,仅取其字面意象,来形容秋色凋零后山水的疏阔之感,再以“稍人家”点缀其间,静中有动,平添生气。
诗的后两句是神来之笔,视角从宏大转向精微。诗人不去描写枫叶的红,而是别出心裁地聚焦于山间小小的“金罂子”,用“霜红半脸”来形容,既写出了果实经霜渐红的自然过程,又赋予其少女含羞般的娇憨情态,比喻新奇而充满生趣。最后一句“雪白一川荞麦花”更是全诗的高潮。在传统诗词中,秋天多是黄叶飘零,而杨万里却发现了荞麦花在秋日盛开的奇景。他以“雪白”喻之,不仅色彩对比强烈(金红对雪白),更在季节感受上造成巨大反差——本是萧瑟的秋天,却呈现出一派春日乃至冬日的绚烂与纯净。这一发现,打破了悲秋的窠臼,展现了诗人于衰败中发现生机、于平凡中觅得诗意的独特眼光。
以上为【秋晓出郊二绝句】的赏析。
辑评
清·延君寿《老生常谈》:
“杨诚斋诗,如《秋晓出郊》‘霜红半脸金罂子,雪白一川荞麦花’,写景工绝,何尝不从苦心刻画而成?然只是眼前风味,便觉生趣盎然。”
近代·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三:
“诚斋善写生……‘霜红’、‘雪白’一联,于萧散中见绚丽,可谓化腐朽为神奇。”
现代学者周汝昌《杨万里选集》:
“此诗后二句,色彩之鲜浓,对比之强烈,构图之精妙,俨如一幅西方印象派油画。诚斋之‘活法’,于此可见一斑:他能使最普通的景物,焕发出最不普通的光彩。”
以上为【秋晓出郊二绝句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