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城中的积雪深一尺,山中的积雪深一丈。
地面的雪都已消融,唯独留在松树梢头。
以上为【人日出游湖上十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人日:农历正月初七,古代习俗中踏青出游的日子。
雪一丈:夸张手法,强调山中雪量之大(一丈约3.3米)。
松梢:松树顶端,因高处温度低且松针密集成丛,积雪难化。
以上为【人日出游湖上十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空间对比:
“城中—山中”“地上—松梢”形成双重空间对照,暗含人与自然观察的微妙视角。
数字妙用:
“一尺”与“一丈”的夸张对比,既合情理(山区更寒),又显诗趣。
动态捕捉:
用“都已消”与“却在”转折,精准定格雪残存于松梢的瞬间景象。
以上为【人日出游湖上十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体现杨万里“诚斋体”的典型特色:
白描见真趣:全诗无一生僻字,却通过空间与时间的交错,呈现雪消过程的动态美。
科学观察与诗意的融合:
准确捕捉到松梢积雪最后消融的自然现象(因松针丛散热慢),并以“却”字点出意外之喜。
禅意寄托:
松梢残雪可视为高洁孤傲的象征,与地上易消的普通积雪形成精神层面的对照。
短短20字中,诗人以游踪为线,将城乡差异、物候特征凝练为充满理趣的画面。
以上为【人日出游湖上十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清·延君寿《老生常谈》:
“诚斋写景,每于无人留意处得趣。如《湖上》‘雪在松梢’句,真是化工之笔。”
近代·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
“后二句似童谣而理境深透,此诚斋所谓‘活法’。”
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《宋诗概说》:
“杨万里以儿童般的目光发现自然片段,此诗可见其对微小差异的敏感。”
此诗作于杨万里晚年退居吉水(今江西)时期,组诗记录人日游湖所见十景。
诗中“城”应指吉水县城,“山”指城郊大东山,实地观察的痕迹明显。
可与唐代王维《山中》“荆溪白石出,天寒红叶稀”对比,同写冬景,杨诗更重发现过程的趣味。
以上为【人日出游湖上十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