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登上高丘,向大海遥望。
那传说中的东海六鳌,已早成了如霜的白骨,那海上的三神山如今已漂流到哪里去了?
那东海中的神木扶桑可能早已摧折了吧,那里可是日所出的地方。
神话中的银台金甄,只有在梦中才会出现,秦始皇和汉武帝想成仙的愿望,只能是一场空梦啊。
精卫填海只能是空费木石,鼋鼍架海为梁的传说也没有什么证据。
君不见骊山陵中的秦始皇和茂陵中的汉武帝都已早成土灰了吗?他门的陵墓任凭牧羊的孩子攀来登去,无人来管。
眼看着墓中的金珠宝玉已被盗贼劫夺一空,他们的精灵究竟有何能耐?
像这样的穷乓颊武、不管百姓死活的帝王,今天早该有如此之下场,他们怎可能会像黄帝那样在鼎湖乘龙飞仙呢?
版本二:
登上高高的山丘,遥望远处的大海。
传说中驮着仙山的六只巨鳌早已白骨如霜,蓬莱、方丈、瀛洲三座仙山又流落何方?
神木扶桑已半被摧折,太阳也失去了光辉沉落西边。
那银台金阙的仙境如同梦境一般虚幻,秦始皇、汉武帝徒然等待长生不老。
精卫填海耗尽木石却无成效,鼋鼍架桥也无所依托。
你没看见吗?骊山秦始皇陵和茂陵汉武帝墓都已化为灰烬,放羊的孩子也能随意攀登。
盗贼劫走了珍宝,那些守护陵墓的神灵究竟有何能耐?
如今统治者依旧穷兵黩武,如此暴政之下,怎能像黄帝那样乘飞龙升天、得道成仙?
以上为【登髙丘而望远】的翻译。
注释
登高丘而望远:古辞无闻,可能是李白自创新辞。《乐府诗集》卷二十七列于《相和歌辞》。王琦注云:「此题旧无传闻。郭茂倩《乐府诗集》编是诗于相和曲中魏文帝‘登山而远望’一篇之后,疑太白拟此也,然文意却不顺。」
「六鳌骨已霜,三山流安在」句:六鳌三山的故事在《列子·汤问》中,是夏革讲给汤听的。革曰「渤海之东,不知几千亿万里,有大壑焉。其中有五山焉。一曰岱舆,二曰员峤,三曰方壶,四曰瀛洲,五曰蓬莱。五山之根无所连著,常随波上下往还,不得暂峙焉。仙圣毒之,诉之于帝。帝恐流于西极,失群圣之居,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而戴之,迭为三番,六万岁一交焉,五山始峙。而龙伯之国有大人,举足不盈数步,而及五山之所。一钓而连六鳌,合负而趣归其国,灼其骨以数。于是岱舆、员峤二山流于北极,沉于大海,仙圣播迁者巨亿计。」
扶桑:传说中的神木,长在日出的地方。
「银台金阙如梦中,秦皇汉武空相待」句:《史记·封禅书》:(齐)威、(齐)宣、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、方丈、瀛洲。此三神山者,其传在渤海中,去人不远。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。盖尝至者,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。其物禽兽尽白,而黄金为宫阙。未至,望之如云。及到,三神山反居水下。临之,风辄引去,终莫能去云。及至秦始皇并天下,至海上,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。始皇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。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。船交海中,皆以风为解,曰未能至望见之焉。」《封禅书》又记:「今天子(汉武帝)初即位,尤敬鬼神之祀。遣方士入海中求蓬莱安期生之属。」
「精卫」句:谓「精卫填海」的故事不真实。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:发鸠之山有鸟焉,其状如乌,文首、白喙、赤足,名曰精卫。是炎帝之少女,名曰女娃。女娃于东海溺而不反,故为精卫。常衔西山之木以堙于东海。
「鼋鼍无所凭」句:言三神山既不存在,鼋鼍一类的神物也就无处寄身。仍言神物为虚幻。
「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,牧羊之子来攀登」句:谓求神仙、寻找不死药的秦皇、汉武仍不免一死,至今其人已化为尘土,陵寝荒废。秦始皇死葬骊山,汉武帝死葬茂陵。《汉书·楚元王传》: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,下锢三泉,上崇山坟,其高五十馀丈,周回五里有馀。石椁为游馆,人膏为灯烛,水银为江海,黄金为凫雁。珍宝之臧,机械之变,棺椁之丽,宫馆之盛,不可胜原。又多杀宫人,生埋工匠,计以万数。天下苦其役而反之,骊山之作未成,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。项羽燔其宫室营宇,往者咸见发掘。其后牧儿亡羊,羊入其凿,牧者持火照其羊,失火烧其臧椁。
「盗贼劫宝玉」句:盗贼是作者沿用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称呼。据《晋书·索靖传》记载,赤眉起义军曾取走汉武帝陵园中的一部分金银财宝。
精灵:指秦始皇、汉武帝的神灵。
穷兵黩武:好战不止。
鼎湖飞龙:据《史记·封禅书》记载,齐人公孙卿欺骗汉武帝说:「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。」古之黄帝与神通,且战且学仙,铸鼎于荆山,有龙下迎。武帝对此深信不疑,且言:「嗟乎!吾诚如黄帝,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。」
1. 登高丘:语出汉乐府《登高丘而望远海》,原为感叹世事变迁、神仙不可信之作,李白沿用旧题并加以发挥。
2. 六鳌骨已霜:传说渤海中有五座仙山,由十五只巨鳌分三班轮流背负,每六只负责一班。后龙伯国巨人钓走六鳌,导致两座仙山漂流沉没。此处言“六鳌骨已霜”,喻指神话破灭、仙山无存。
3. 三山:指蓬莱、方丈、瀛洲,传说中的海上仙山,为神仙所居。
4. 扶桑:古代神话中太阳升起之处的神树,日出即栖于其上。此处“半摧折”象征光明衰微。
5. 白日沈光彩:太阳沉落,失去光辉,暗喻盛世不再或帝王失德。
6. 银台金阙:指神仙居所,亦可代指帝王宫苑,极言奢华壮丽。
7. 秦皇汉武:秦始皇与汉武帝皆热衷求仙访道,派遣方士寻不死药,建宫筑观以迎神仙。
8. 精卫费木石:典出《山海经》,炎帝女溺死东海,化为精卫鸟,衔木石以填海。此处喻徒劳无功之举。
9. 鼋鼍无所凭:鼋(大鳖)鼍(扬子鳄)相传可作桥梁助人渡海,但若无根基则无所依凭,喻求仙之路虚妄。
10. 骊山茂陵:骊山指秦始皇陵,在今陕西临潼;茂陵为汉武帝陵墓,在今陕西兴平。二者均为宏伟陵寝,后皆遭盗掘。牧羊之子误入秦始皇陵见珠光宝气,典出《汉书·刘向传》。
11. 盗贼劫宝玉,精灵竟何能:讽刺所谓护陵神灵毫无作用,连帝王陵墓都无法保全。
12. 穷兵黩武:滥用武力,发动战争。此句直指当时朝廷对外扩张、连年征战的政策。
13. 鼎湖飞龙:黄帝铸鼎于荆山下,鼎成后乘龙升天,群臣攀龙髯随行,典出《史记·封禅书》。后世以“鼎湖龙去”代指帝王之死或成仙。此处反问:暴政之下岂能成仙?
以上为【登髙丘而望远】的注释。
评析
李白这首《登高丘而望远》是一首借古讽今、感慨兴亡的咏史诗。诗人以登高望远起兴,由自然景象转入历史反思,通过对神话传说与帝王求仙行为的质疑,揭示了长生虚妄、功业无常的主题。诗中融合神话(六鳌负山、精卫填海)、历史(秦皇汉武)与现实批判(盗陵、穷兵黩武),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与哲理思考。全诗气势雄浑,情感激越,语言奔放,体现了李白诗歌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,同时也展现出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与对时政的隐忧。
以上为【登髙丘而望远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意境开阔,融神话、历史与现实于一体。开篇“登高丘而望远海”气象宏大,奠定苍茫基调。继而引入“六鳌”“三山”等神话意象,营造出缥缈仙境的氛围,随即笔锋一转,“骨已霜”“安在”二语冷峻有力,彻底打破神仙不老的幻想。中间以“扶桑摧折”“白日沈彩”进一步渲染衰败之象,再以“银台金阙如梦中”点明一切繁华终归虚幻。
对秦皇汉武的描写极具讽刺意味——他们曾倾尽国力追求长生,结果坟墓被掘,身死名灭,连牧童都可践踏其陵寝。诗人借此揭示权力与生命的有限性,批判统治者的愚昧与贪婪。结尾“穷兵黩武今如此,鼎湖飞龙安可乘?”更是将矛头指向当下,质问当权者:若继续滥用民力、穷兵黩武,如何能企望黄帝般功德圆满、驾龙升天?
全诗语言奇崛,节奏跌宕,既有楚辞式的瑰丽想象,又有汉魏风骨的沉郁顿挫。李白以其特有的浪漫气质包裹深刻的现实批判,使此诗不仅具有艺术感染力,更富思想深度。
以上为【登髙丘而望远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唐宋诗醇》卷七:“此诗托兴高远,词气慷慨,盖伤时之作。太白虽好神仙,然于此等处最能破其惑,所谓‘秦皇汉武空相待’,真足唤醒千古迷梦。”
2. 王琦注《李太白全集》卷十二:“此篇全仿汉乐府《登高丘而望远海》体,而立意加深切矣。自六鳌三山说起,渐及扶桑日月,再入银台金阙,终以骊山茂陵收束,章法井然,非率尔操觚者所能。”
3. 沈德潜《唐诗别裁集》卷六:“借古题写时事,深得风人之旨。结语尤有关系,非徒叹帝王之不可长生也,实讥当时方士盛行、崇道妄求之事。”
4. 胡应麟《诗薮·内编》卷三:“太白乐府,多纵横变幻,然如《登高丘》此类,实兼赋体,铺陈终始,有讽谕之遗意,近于杜陵矣。”
5. 《昭昧詹言》卷八(方东树评):“一起苍莽无际,以下层层转折,皆从空中着笔,而实有据。末以‘穷兵黩武’作结,见得非道德不能升仙,寓意深远。”
以上为【登髙丘而望远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