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向西攀登太白峰,直至夕阳西下仍不懈登临。
太白星与我对话,为我开启通往天界的门户。
我愿乘着清风飘然飞升,径直穿出浮云之间。
举手便可接近明月,前行仿佛再无高山阻隔。
一旦告别尘世中的武功山而去,不知何时才能重返人间?
以上为【登太白峯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太白峰:即太白山,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境内,为秦岭主峰,海拔3767米,终年积雪,故称“太白”。
2. 西上:向西攀登。太白山在长安以西,故云“西上”。
3. 穷登攀:竭尽全力攀登到底。穷,尽;登攀,攀登。
4. 太白与我语:双关语。既指太白星(金星),也暗指诗人自己(李白字太白),赋予山岳或星辰以灵性。
5. 开天关:打开天门,象征进入仙境。天关,天帝所居之门,道教术语。
6. 泠风:清风,轻柔之风。泠,音líng,清凉之意。出自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夫列子御风而行,泠然善也。”
7. 浮云间:比喻尘世之上,仙境之中。
8. 举手可近月:夸张手法,形容极高,接近天体,表现超凡脱俗之境。
9. 前行若无山:仿佛前方已无高山阻挡,象征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。
10. 武功:指武功山,此处泛指关中地区的山峦,亦可理解为世俗功名之地。一说“武功”即今陕西武功县附近山脉,代指人间尘世。复见还:再次归来。
以上为【登太白峯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登太白峰》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,记述了诗人攀登太白山时的所见所感,并融入丰富的想象与道家思想。全诗以写实开篇,继而转入奇幻境界,表现了诗人超脱尘俗、追求自由的精神向往。诗中“太白”既指山峰之名,又暗合诗人之名,更借“太白星”(金星)拟人化,形成多重意象的巧妙融合,体现李白诗歌浪漫奇崛的艺术特色。结尾流露出对人间的眷恋与归期难料的怅惘,使诗意在飘逸中不失深情。
以上为【登太白峯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结构清晰,由实入虚,层层递进。首句“西上太白峰”平实叙述,点明地点与行动;“夕阳穷登攀”写出登临之艰与意志之坚。接着笔锋一转,“太白与我语”引入神话色彩,将自然山岳人格化,展现诗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豪情。中间四句描绘飞升之境:“愿乘泠风去”承《庄子》遗意,表达对绝对自由的向往;“直出浮云间”“举手可近月”极言高远,充满浪漫主义奇想;“前行若无山”则象征心灵突破一切束缚。结尾突然回落,“一别武功去,何时复见还”,由仙界返照人间,透露出对尘世的依恋与归隐之思的矛盾。全诗气势恢宏而不失细腻情感,体现了李白“飘然思不群”的艺术风格,是其山水诗与游仙诗结合的典范之作。
以上为【登太白峯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唐诗品汇》卷四十九引刘辰翁评:“‘太白与我语’,奇想天开,非他人所能及。”
2. 《李太白全集》王琦注:“此诗盖作于初入长安前后,志在高远,托兴登临。”
3. 《唐诗别裁》沈德潜评:“因山名太白,遂幻出一段神仙话头,亦偶然兴到之笔,然气格自高。”
4. 《昭昧詹言》方东树评:“起句质实,次句便入玄境,太白惯技。结语有无穷感慨,非徒游仙也。”
5. 《汉语大词典·太白条》引此诗说明“太白”一词多义现象:“诗中‘太白’兼指山、星、人,三者交融,妙不可言。”
以上为【登太白峯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