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版本一:
今日的春光如同昨天一样明媚,碧树绿草间,有黄鹂鸟在唧唧鸣叫。但突然之间,蕙草就枯萎凋零了,衰飒的秋风吹来阵阵凉意,让人顿感忧伤。已经进入秋天,树木的叶子纷纷落下,一片凄清的景象。冰冷惨淡的月光下纺织的女子正独自伤悲。她为群芳的逝去而感到无限忧愁,繁盛的枝叶如今都已凋落,秋露浓浓,让人感到无限落寞。
版本二:
春日的阳光仿佛还像昨日一样明媚,碧绿的树上黄鹂在婉转啼鸣。
但蕙草却忽然凋零,步入衰暮,萧瑟的凉风阵阵吹来。
天空秋气萧森,树叶纷纷飘落,月色寒冷,纺织娘在声声悲鸣。
静坐于此,忧愁群芳已然消歇,洁白的秋露,正凋谢着华美的容颜。
以上为【琴曲歌辞秋思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蕙草:香草名。
天秋木叶下:《楚辞·九歌》里有诗句:“袅袅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。”
莎鸡:虫子名。在这里指纺织娘。又名络纬、络丝娘。
华滋:繁盛的枝叶。
蕙草:一种香草,又名佩兰,古典诗歌中常用来象征美好的事物或时光。
芜然:形容草木凋零荒芜的样子。
飒尔:形容风声萧瑟、突然而至的样子。
木叶下:化用《九歌·湘夫人》“袅袅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”句意,描绘落叶纷飞的典型秋景。
莎鸡:昆虫名,即纺织娘,在秋季鸣叫。
坐愁:徒然忧愁,深愁。坐,因,遂。
华滋:繁盛的花草。此处指昔日繁茂的容颜。
以上为【琴曲歌辞秋思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李白仿古题之作,以对比手法勾勒出从春到秋的时节骤变,抒发了对光阴流逝、繁华凋零的深沉悲愁。诗题“秋思”的核心在于一个“愁”字。诗人并未平铺直叙秋景,而是以“春阳如昨日”的明媚温暖开篇,随即用“芜然”、“飒尔”等词陡转,将读者瞬间带入凉风萧瑟的暮秋。这种强烈的今昔对比,极大地强化了生命由盛转衰的无常感与幻灭感。全诗景物凄清,情感悲凉,体现了李白诗歌中除豪放飘逸外,深婉感伤的另一面。
以上为【琴曲歌辞秋思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强烈的时空张力与精炼的语言。
首联“春阳如昨日,碧树鸣黄鹂”:起笔于对春日的美好追忆,阳光、碧树、黄鹂,意象明丽,生机盎然。“如昨日”三字,点出时光流逝之迅速与诗人记忆之清晰,为下文的转折作好铺垫。
颔联“芜然蕙草暮,飒尔凉风吹”:诗意陡然一转。“芜然”与“暮”写尽了香草的衰败,“飒尔”则生动传达出秋风袭来时的无情与突然。从视觉到感觉,秋的肃杀之气扑面而来。
颈联“天秋木叶下,月冷莎鸡悲”:将秋意进一步深化和拓展。天空、落叶、冷月、虫悲,构成了一幅广阔而凄冷的秋夜图。一个“下”字,写出了落叶的动态;一个“冷”字,赋予了月光以温度;一个“悲”字,则移情于物,使虫鸣也充满了哀伤,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完全融合。
尾联“坐愁群芳歇,白露凋华滋”:由景入情,直抒胸臆。“坐愁”道出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境。“白露”既是实写秋日的露水,也象征着无情的光阴。最终,一切的繁华与美好(“群芳”、“华滋”)都在这寒露中凋零殆尽,全诗的悲凉情绪达到顶点。
以上为【琴曲歌辞秋思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(明)朱谏《李诗选注》:“此诗旧注以为伪作,观其词意清丽,悽惋动人,亦非太白不能办也。前四句言时景之变易,后四句言物类之凋谢。结句‘白露凋华滋’,尤有深味。”
(清)王琦 注《李太白全集》:“‘春阳如昨日’一首,按之乐府,俱有本辞。白特拟而为之,其风格固自不远也。”
近人 詹锳《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》:“此篇虽拟古题,而自出机杼。‘春阳’二句,逆入平出,以乐景写哀,后文‘芜然’、‘飒尔’便觉倍其凄凉。太白才思,于此可见。”
以上为【琴曲歌辞秋思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