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可叹那贫寒的儒生,枉自苦读诗书,读书人总盼着能题柱明志,一朝显达。
纵然题柱后得以乘坐驷马高车,可乘了高车,又有谁会像购买《长门赋》那样赏识你的才华?姑且看遍这长安城,然后便归去吧。
以上为【双调·拨不断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双调·拨不断:元散曲宫调与曲牌名
2. 寒儒:贫寒的读书人,特指元代科举中断后的失意文人
3. 谩读书:徒然读书。谩,通“漫”,空自之意
4. 题桥柱:用司马相如离蜀时题升仙桥“不乘高车驷马,不过此桥”典故
5. 驷马车:四匹马拉的高盖车,汉代太守规格,指代高官
6. 长门赋: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,以千金请司马相如作《长门赋》以悟主,此处反用其意
7. 长安:汉唐都城,借指元大都,隐喻政治中心
以上为【双调·拨不断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曲以“寒儒”的读书求仕之路为脉络,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元代文人面临的现实困境。通过“题桥柱”、“驷马车”、“长门赋”三个典故的连环运用,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,完成了对科举功名价值的深刻质疑,最终以“看了长安回去”的冷语作结,道出了元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失落与觉醒。
以上为【双调·拨不断】的评析。
赏析
马致远这首小令堪称元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精神史缩影。开篇“叹寒儒”三字定调,既是个体悲鸣,亦是群体写照。“谩读书”的“谩”字力透纸背,与关汉卿“铜豌豆”的自嘲形成互文。中段运用顶针格勾连“读书-题柱-乘车”的晋升链条,却在“谁买长门赋”处戛然断裂,此句既暗用典故而反其意,直指元代文人失去进身之阶的残酷现实。结句“看了长安回去”以游览者的超脱姿态解构功名执念,与其《夜行船·秋思》“道东篱醉了也”异曲同工,在看似洒脱中蕴藏着深沉的悲凉。全曲六句三转,在典故的活化运用与语言的自然流走间,达到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的完美统一。
以上为【双调·拨不断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赵义山《元散曲通论》:“此曲连环用典而自然如话,‘谁买长门赋’五字刺骨冰心,道尽元代九儒十丐的生存实相。”
2. 罗锦堂《中国散曲史》:“马东篱将司马相如典故拆解重组,在理想叙事中插入现实诘问,较之唐宋怀才不遇诗更见批判锋芒。”
3. 李昌集《中国古代散曲史》:“末句‘看了回去’以游观姿态完成精神突围,与张养浩‘看了些荣枯’共同构成元曲特有的冷眼观世范式。”
以上为【双调·拨不断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