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遥想那巫山之南,花开明媚,渌江春水温暖。
我徘徊迟疑,未能前去相会,泪水洒向南方的云天。
春风又显得如此无情,吹散我的梦魂,使佳期难续。
再也见不到心上之人,天地漫长,音信却短少稀疏。
以上为【寄远十一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寄远:寄给远方之人,多指思念恋人或亲友之作。
2. 巫山阳:巫山的南面。巫山在今重庆、湖北交界处,古代常与神女传说相联系,暗含男女欢会之意。
3. 花明:花色鲜明,形容春景明媚。
4. 渌江:清澈的江水,或指四川境内的某条江流,具体所指不详,泛指蜀地山水。
5. 踌躇:犹豫不决,徘徊不前。
6. 南云:南方的云,古人认为云可传情,南云常代指思念远方之人。
7. 春风复无情:春风本无情感,此处拟人化,责其吹散梦境,阻隔相会。
8. 梦魂断:梦中相会的情景被惊醒,喻美梦成空。
9. 眼中人:心中所爱之人,即思念的对象。
10. 音信短:音讯稀少,通信困难。
以上为【寄远十一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组诗题为《寄远十一首》,此为其一,是李白以思妇口吻或自身深情寄托所写的怀远之作。诗中通过“远忆”开篇,引出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。意象明丽(“花明渌江暖”)与情感凄恻(“泪向南云满”)形成鲜明对比,突显内心矛盾与痛苦。后两句借春风“无情”吹断梦魂,进一步强化了相见无期的哀怨。结尾直抒胸臆,“不见眼中人,天长音信短”,将空间之遥远与音信之隔绝并置,深化了孤寂与惆怅之情。全诗语言清丽,情致缠绵,体现了李白诗歌中少见的婉约风格,亦可见其情感世界的丰富细腻。
以上为【寄远十一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“远忆”起笔,瞬间拉开时空距离,构建出一种缥缈而深情的意境。首句“巫山阳”不仅点明地理方位,更暗用宋玉《高唐赋》中“旦为朝云,暮为行雨”的典故,赋予地点以浪漫色彩,暗示所思之人或曾有过美好邂逅。“花明渌江暖”以明丽春景反衬孤独心境,形成“以乐景写哀”的艺术效果。三、四句转入心理描写,“踌躇未得往”既可能是现实阻隔,也可能是命运无奈;“泪向南云满”则极写思念之深,泪水洒向天空,情感喷薄而出。五、六句进一步借助自然力量——春风,将其拟作破坏梦境的“无情”之物,实则是诗人内心无助与怨怼的投射。结尾两句直白如话,却力透纸背:“不见”与“天长”对照,“音信短”三字戛然而止,留下无尽余悲。整首诗结构紧凑,由景入情,层层递进,展现了李白在抒情诗方面的深厚功力,虽非其豪放一路,却别具动人之致。
以上为【寄远十一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唐诗品汇》:太白《寄远》诸作,多托兴深婉,不独以气格胜,此首尤得风人之致。
2. 《李太白全集校注》(郁贤皓):此诗以女子口吻抒写离愁,语浅情深,梦断音稀,足见相思之苦。
3. 《唐诗鉴赏辞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):借巫山、渌江等意象渲染氛围,以春风无情反衬人事之无奈,感情真挚,意境悠远。
4. 《李白诗歌赏析》(周啸天):此诗风格近齐梁宫体,然情真而不浮艳,可见李白兼容并蓄之才。
5. 《中国历代诗歌类编》:起于遥想,终于音绝,中间以梦断为转捩,结构谨严,哀而不伤。
以上为【寄远十一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