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桓公的名声早已流传久远,他留下的古井虽废弃却仍未枯竭。
井壁石砌上覆盖着冰冷的苍苔,寒泉深处映照着孤独的明月。
秋天到来时桐叶暂时飘落,春天一到桃花又重新开放。
这条小路遥远而人迹罕至,有谁能真正见到这清澈幽静的景致呢?
以上为【姑孰十咏桓公井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姑孰:地名,即今安徽省当涂县,唐代属宣州。
2. 桓公:指东晋名臣桓温,曾任征西大将军,镇守姑孰,有政绩,后人称其为“桓公”。
3. 名已古:名声久远,已成为古人。
4. 石甃(zhòu):用石头砌成的井壁。甃,井壁,亦指修砌井壁。
5. 苍苔:青绿色的苔藓,生于阴湿处,此处表现井的荒寂。
6. 寒泉:清凉的泉水,亦指井水。
7. 湛(zhàn):清澈、深邃的样子。
8. 孤月:孤独的月亮,渲染冷清氛围。
9. 桐:梧桐树,秋季落叶,象征萧瑟。
10. 桃还发:桃花在春天重新开放,象征生机循环。
以上为【姑孰十咏桓公井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姑孰十咏·桓公井》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组诗《姑孰十咏》中的一首。此诗借古井之景抒怀古之情,通过对桓公井的描写,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与对世事变迁的感慨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境清幽,寓情于景,体现了李白诗歌中少见的沉静与内敛。诗人以“废井未竭”象征精神不灭,以“孤月寒泉”烘托寂寞情怀,又借自然轮回(桐落桃发)暗示生命更替,最终以“人罕窥”“见清彻”收束,流露出知音难觅、高洁自守的情怀。
以上为【姑孰十咏桓公井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“桓公井”为题,实则借物抒怀,寄托深远。开篇“桓公名已古,废井曾未竭”,既点明历史人物的远去,又突出井虽废而水不涸,暗喻精神或德泽长存。第二联“石甃冷苍苔,寒泉湛孤月”,以工整的对仗描绘出一幅清冷幽寂的画面:石井冷寂,青苔蔓延,寒泉如镜,倒映孤月,视觉与触觉交融,营造出超然尘外的意境。第三联笔锋一转,写“秋来桐暂落,春至桃还发”,由静入动,引入时间流转与自然更替,赋予古井以生命节奏,也反衬人事无常。尾联“路远人罕窥,谁能见清彻”,既是写井水之清无人赏识,更是诗人自况——高洁之志难为世人所知,唯有孤月寒泉可鉴。全诗结构严谨,意象清冷,情感含蓄而深沉,在李白豪放飘逸的主流风格之外,展现出其细腻婉约的一面。
以上为【姑孰十咏桓公井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全唐诗》卷180收录此诗,题为《姑孰十咏·桓公井》,列为李白作品。
2. 清代王琦注《李太白全集》云:“此咏姑孰古迹之一,托兴幽深,语极凄清。”
3. 《唐诗别裁集》(沈德潜编)未选此诗,但评《姑孰十咏》整体曰:“太白游历所至,即景赋诗,虽非杰构,亦见风致。”
4. 近人瞿蜕园、朱金城《李白集校注》认为:“此组诗或为依托之作,然格调清迥,亦不失为佳篇。”
5. 《安徽历代诗选》评此诗:“借古井写沧桑之感,寄慨遥深,足见太白观察之细与情怀之幽。”
以上为【姑孰十咏桓公井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