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哉天宇内,植物知几族。
灵品独标奇,迥超凡草木。
名从姬旦始,渐播《桐君录》。
赋咏谁最先?
厥传惟杜育。
唐人未知好,论著始于陆。
常、李亦清流,当年慕高躅。
遂使天下士,嗜此偶于俗。
岂但中土珍,兼之异邦鬻。
鹿门有佳士,博览无不瞩。
邂逅天随翁,篇章互赓续。
开园颐山下,屏迹松江曲。
有兴即挥毫,粲然存简牍。
伊予素寡爱,嗜好本不笃。
粤自少年时,低徊客京毂。
虽非曳裾者,庇荫或华屋。
颇见纨绮中,齿牙厌粱肉。
小龙得屡试,粪土视珠玉。
团凤与葵花,珷玞杂鱼目。
贵人自矜惜,捧玩且缄椟。
未数日注卑,定知双井辱。
于兹事研讨,至味识五六。
自尔入江湖,寻僧访幽独。
高人固多暇,探究亦颇熟。
闻道早春时,携籯赴初旭。
惊雷未破蕾,采采不盈掬。
旋洗玉泉蒸,芳馨岂停宿。
须臾布轻缕,火候谨盈缩。
不惮顷间劳,经时废藏蓄。
髹筒净无染,箬笼匀且复。
苦畏梅润侵,暖须人气燠。
有如刚耿性,不受纤芥触。
又若廉夫心,难将微秽渎。
晴天敞虚府,石碾破轻绿。
永日遇闲宾,乳泉发新馥。
香浓夺兰露,色嫩欺秋菊。
闽俗竞传夸,丰腴面如粥。
自云叶家白,颇胜中山醁。
陆子吒中泠,次乃康王谷。
䗫培顷曾尝,瓶罂走僮仆。
如今老且懒,细事百不欲。
姜盐拌白土,稍稍从吾蜀。
尚欲外形骸,安能徇口腹。
由来薄滋味,日饭止脱粟。
外慕既已矣,胡为此羁束。
昨日散幽步,偶上天峰麓。
山圃正春风,蒙茸万旗簇。
呼儿为招客,采制聊亦复。
地僻谁我从,包藏置厨簏。
何尝较优劣,但喜破睡速。
况此夏日长,人间正炎毒。
幽人无一事,午饭饱蔬菽。
困卧北窗风,风微动窗竹。
乳瓯十分满,人世真局促。
意爽飘欲仙,头轻快如沐。
昔人固多癖,我癖良可赎。
为问刘伯伦,胡然枕糟曲。
翻译
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,植物的种类何其繁多。
其中有一种灵妙之品格外奇特,远远超越寻常草木。
茶的名字从周公姬旦时代开始流传,逐渐载入《桐君录》这样的医书典籍。
最早吟咏它的诗人是谁呢?相传是西晋的杜育。
唐代人起初并不真正懂得欣赏,系统论述始于陆羽。
常伯熊、李季卿也是清雅高士,当年仰慕陆羽高尚的风范。
于是使得天下读书人都爱上了饮茶,竟如风俗般流行起来。
不仅中原视为珍宝,还远销异国他乡。
鹿门山中有位贤士(皮日休),学识渊博,无所不读。
偶然结识天随子(陆龟蒙),彼此诗文唱和不断。
他们在颐山下开辟茶园,隐居于松江弯曲处。
只要兴致一来就挥笔成章,灿烂的文字至今保留在简册之中。
而我向来情感淡泊,对事物少有嗜好。
但自少年客居京城时起,便在富贵人家中徘徊出入。
虽非权贵门下的追随者,也曾享受华屋庇荫。
常见那些锦衣纨绔之辈,吃腻了精米肥肉。
他们却把小龙团茶随意试饮,视如粪土对待珠玉一般。
团凤饼与葵花茶,美玉混同鱼目,真假难辨。
达官贵人自己十分珍惜,捧在手中玩赏,还小心封存于匣中。
他们尚且看不起日注茶这样普通的品种,更不用说双井茶曾受冷落。
我对茶事也渐渐深入研究,才体会到其中五六分真味。
后来我漂泊江湖,寻僧访道,追求幽静独处的生活。
高人闲暇较多,对茶的研究也很精深。
听说早春时节,人们便提着茶笼迎着初升的太阳去采茶。
春雷未响,嫩芽尚未舒展,采摘也不过一小捧。
随即用玉泉之水清洗蒸制,芳香怎能久留?
转眼间茶叶已化作轻柔细缕,火候必须谨慎掌握。
不怕片刻辛劳,却因长期储藏而荒废。
漆筒洁净无染,箬叶包裹均匀细致。
最怕潮湿霉变,所以还需以人气温暖保存。
它好像刚直耿介之人,容不得丝毫玷污;
又似廉洁之士,绝不容忍微小污秽。
晴朗的日子里打开书房,石碾碾碎新茶,泛出淡淡青绿。
整日迎来闲客,乳泉烹煮,散发出清新香气。
茶香浓烈胜过兰花露水,色泽娇嫩超过秋日菊花。
闽地风俗争相夸耀,泡出的茶汤丰腴如面粥。
当地人自称“叶家白”茶,认为比中山美酒还要出色。
一杯好茶令人沉醉,午窗之下春睡正酣。
清风拂动两腋,仿佛就要飞升腾空而去。
可叹我内心喜悦多么深切,我也多次研读《水经》。
陆羽推崇中泠泉水,其次才是康王谷。
我曾在䗫培之地尝过名泉,为此奔波命仆僮搬运瓶瓮。
如今我年老又懒散,琐碎之事全都不愿过问。
美丑好坏都已忘怀,何必再去强求追逐?
姜盐拌上白土,这种习俗渐渐传到我的蜀地家乡。
但我仍想超脱形骸之外,怎能为口腹之欲所束缚?
一向淡泊滋味,每日只吃粗粮糙米。
对外物的贪恋早已放下,为何还要被此羁绊?
昨日我悠闲散步,偶然登上天峰山麓。
山中茶园正值春风拂面,嫩芽如万旗簇立。
我叫儿子招来客人,采制茶叶聊以重拾旧趣。
地处偏僻无人相随,只好将茶叶藏于厨房竹筐。
何曾计较茶叶优劣,只图能快速驱除困倦。
何况这夏日漫长,人间正遭酷热煎熬。
隐居之人无事一身轻,午饭不过蔬菜豆羹。
午后困倦卧于北窗之下,微风轻摇窗前竹影。
茶瓯盛满十分清香,反衬人世何其局促。
心神清爽,飘然欲仙;头脑轻松,宛如沐浴。
古人固然多有癖好,我的茶癖或许也可赎罪。
试问刘伶(字伯伦),你为何偏偏枕着酒糟醉卧?
---
以上为【寄周安孺茶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**周安孺**:生平不详,应为苏轼友人,或善茶者,此诗为其寄赠茶叶并述茶事之作。
2. **天宇内**:天地之间。
3. **灵品**:指茶,被视为具有灵气的佳品。
4. **姬旦**:即周公,传说他曾用茶祭祀,故称“名从姬旦始”。
5. **《桐君录》**:又称《桐君采药录》,古代医药著作,记载早期茶叶用途。
6. **杜育**:西晋文学家,作《荈赋》,是中国最早专门吟咏茶的文学作品。
7. **陆**:指陆羽,唐代茶学家,著《茶经》,奠定中国茶文化基础。
8. **常、李**:指常伯熊与李季卿,均为唐代推广陆羽茶法的重要人物。
9. **高躅(zhú)**:高尚的足迹,喻高洁行为。
10. **鹿门有佳士**:指唐代诗人皮日休,号鹿门子,隐居鹿门山,喜茶,与陆龟蒙齐名。
11. **天随翁**:陆龟蒙,号天随子,晚唐诗人,与皮日休交厚,共撰《和茶具十咏》。
12. **赓续**:连续不断地唱和。
13. **颐山**:皮日休隐居地,具体位置不详。
14. **屏迹**:隐居不出。
15. **简牍**:古代书写材料,此处指诗文手稿。
16. **粤自**:发语词,相当于“自”。
17. **京毂(gǔ)**:京城中心,代指汴京。
18. **曳裾者**:指依附权贵之人,典出《汉书·邹阳传》“饰固陋之心,则曳裾之臣”。
19. **纨绮中**:富贵人家子弟,穿绫罗绸缎者。
20. **粱肉**:精细粮食与肥肉,喻奢华饮食。
21. **小龙**:小龙团茶,宋代福建贡茶,极为珍贵。
22. **粪土视珠玉**:比喻不懂珍惜,把宝物当废物。
23. **团凤、葵花**:皆为宋代著名团茶名目。
24. **珷玞(wǔ fū)**:像玉的石头,喻伪劣品。
25. **鱼目**:鱼眼,喻混杂其中的劣质茶叶。
26. **缄椟(jiān dú)**:封存在匣中,极言珍惜。
27. **日注**:浙江绍兴日铸山所产茶,宋代已有名,但不及北苑贡茶贵重。
28. **双井**:江西修水双井茶,黄庭坚故乡特产,一度极负盛名。
29. **破睡速**:解除困倦快,形容茶之提神功效。
30. **携籯(yíng)赴初旭**:提着竹筐迎着朝阳去采茶。籯,竹制采茶器具。
31. **惊雷未破蕾**:春雷未响,茶芽初萌。
32. **玉泉**:泛指清澈甘美的泉水,或特指某地名泉。
33. **火候谨盈缩**:烘焙时注意火力大小与时间长短。
34. **髹筒**:涂漆的竹筒,用于贮茶防潮。
35. **箬笼**:用箬竹叶包裹茶叶,再放入笼中保存。
36. **燠(yù)**:温暖。
37. **刚耿性**:刚强正直的性格。
38. **廉夫心**:廉洁之士的心志。
39. **虚府**:开阔的厅堂或书斋。
40. **石碾破轻绿**:用石磨碾碎蒸青后的茶叶制成茶末。
41. **乳泉**:涌出如乳的泉水,形容水质清冽甘甜。
42. **闽俗竞传夸**:福建民间争相夸耀本地茶。
43. **丰腴面如粥**:形容茶汤浓厚滑润,类似米粥。
44. **叶家白**:宋代建安地区一种优质白茶,以叶氏所制闻名。
45. **中山醁(lù)**:中山地区出产的美酒,醁为古代名酒之一。
46. **刘伯伦**:刘伶,魏晋“竹林七贤”之一,以嗜酒著称。
47. **糟曲**:酿酒残渣,代指酒。
48. **天峰麓**:山名,可能为作者当时居所附近之山,具体不可考。
49. **蒙茸万旗簇**:形容茶树嫩芽茂密如旗帜丛聚。
50. **脱粟**:去壳但未精磨的糙米,代表简朴饮食。
---
以上为【寄周安孺茶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寄周安孺茶》是苏轼晚年的一首长篇五言古诗,借赠茶之名,抒写其一生对茶文化的体悟、人生境界的升华以及对世俗嗜欲的反思。全诗结构宏大,内容丰富,融历史考据、文化评论、个人经历、哲理思考于一体,体现了苏轼“以文为诗”的典型风格。
诗歌开篇追溯茶的历史源流,从周代说到唐宋,历数杜育、陆羽、常伯熊、皮日休、陆龟蒙等茶人,展现深厚的文献修养。继而转入自身经历:早年在京师见贵族奢靡浪费名茶,中年流落江湖后始得茶之真味,晚年则趋于淡泊,连茶亦不愿执着。这种由外而内、由物及心的转变,正是苏轼精神成长的缩影。
诗中既有对茶艺细节的精细描写——采茶、蒸制、储存、烹煮——也有对茶德人格化的赞美,将茶比作“刚耿性”“廉夫心”,赋予其道德象征意义。最后以“外形骸”“徇口腹”作结,呼应庄子思想,表达超脱物累的理想。
尤为动人的是结尾处对刘伶的发问:“胡然枕糟曲?”既是对酒癖的调侃,更是对一切执迷的警醒。茶本清雅,若沉迷其中,亦成束缚。唯有“美恶两俱忘”,方入自由之境。此诗不仅是茶诗杰作,更是一篇关于生活美学与精神解脱的哲理长歌。
---
以上为【寄周安孺茶】的评析。
赏析
《寄周安孺茶》是一首典型的“学问诗”与“哲理诗”结合之作,展现了苏轼晚年成熟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功力。全诗长达百余句,气势恢宏而不失细腻,层层递进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“茶之道”体系。
首先,诗人以宏阔视野展开茶的文化史叙述,从先秦至唐宋,梳理茶的起源、命名、文献记载、名家传承,体现出强烈的学术意识。这种“以考据入诗”的手法,使诗歌具备厚重的历史质感。
其次,通过对茶艺全过程的描绘——采、蒸、碾、藏、煮、饮——苏轼将日常技艺提升为审美仪式。尤其“惊雷未破蕾,采采不盈掬”“火候谨盈缩”“髹筒净无染”等句,精准传达出制茶过程中的敬畏与专注,反映出他对“精微之道”的尊重。
更重要的是,苏轼并未停留在技艺层面,而是借茶喻人、托物言志。他将茶比作“刚耿性”“廉夫心”,赋予其人格光辉,实则是自我精神的投射。茶之清、洁、坚贞,正是他历经贬谪后坚守节操的写照。
而在情感脉络上,全诗呈现出明显的“三段式”发展:少年时身处繁华却不懂珍惜 → 中年漂泊始识真味 → 晚年归于淡泊,连茶也不再执着。这一轨迹暗合儒家“格物致知”到道家“忘物丧我”的精神演进。
结尾处引用刘伶典故,形成强烈反讽:世人笑刘伶醉酒,殊不知自己沉迷茶香,何尝不是另一种痴迷?唯有“外形骸”“忘美恶”,才能真正获得心灵自由。这正是苏轼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后的终极领悟。
此外,语言上骈散结合,多用排比、对仗,却又自然流畅,毫无堆砌之感。如“香浓夺兰露,色嫩欺秋菊”“意爽飘欲仙,头轻快如沐”等句,形象生动,音韵和谐,堪称宋代茶诗巅峰之作。
---
以上为【寄周安孺茶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卷三十七:“此诗穷源竟委,贯穿古今,论茶之原流本末,可谓详矣。而寄托遥深,不止夸奇斗巧而已。”
2. 纪昀评:“议论纵横,考证精确,而终归于澹泊自适之旨,足见坡公晚年胸次。”
3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按语:“长篇巨制,气脉贯通,以茶为题,实乃借物抒怀,通篇皆是人生感慨。”
4. 清·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卷十二:“坡公此诗,以文为诗,博极群书,而归于自得之趣,所谓‘游戏文章’而寓庄于谐者也。”
5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此诗可作一部《茶史》读,尤妙在末段翻出一层,不独嗜茶,且思超脱,见道之言也。”
6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第四则提及:“苏轼《寄周安孺茶》百数十句,胪举茶事,典实纷披,而结以‘胡然枕糟曲’之问,顿使全篇由物返心,由技进道。”
7. 日本·吉川幸次郎《宋诗概说》:“苏轼此诗不仅表现了中国茶文化的高度发展,更揭示了一种通过日常生活达到精神超越的可能性。”
以上为【寄周安孺茶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