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梁贵公子,气盖苍梧云。
若无三千客,谁道信陵君。
救赵复存魏,英威天下闻。
邯郸能屈节,访博从毛薛。
夷门得隐沦,而与侯生亲。
仍要鼓刀者,乃是袖槌人。
去去桃花源,何时见归轩。
相思无终极,肠断朗江猿。
翻译
你这大梁贵公子,气概轩昂超越苍梧云。
若无三千门客追随,谁人称道信陵君。
解救赵国保全魏国,英武威名天下传闻。
在邯郸能放下身段,访博平效仿毛公薛公。
夷门幸得隐士高人,与侯嬴结为知交。
还要那鼓刀的屠夫,原是袖藏铁椎的义士。
招纳贤士若不尽心,如何能够保全自身。
感君看重一诺千金,豪迈意气遥相寄托。
五马太守进入市门,金鞍骏马辉映城郭。
忘却虎符竹符之贵,且与布衣隐士同乐。
此去遥遥桃花源处,何时再见车驾归还。
绵绵相思没有尽头,朗江猿鸣令人肠断。
以上为【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市门见访却之武陵立马赠别】的翻译。
注释
博平:今山东博平县
江夏:今湖北武昌
武陵:今湖南常德,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所在地
大梁:战国魏都,今河南开封
苍梧:湖南宁远九嶷山,传说舜葬之地
信陵君:魏公子无忌,战国四公子之一
毛薛:毛公、薛公,信陵君在赵国结交的隐士
夷门:大梁东门,侯嬴看守此门
鼓刀者:屠夫朱亥,协助信陵君夺晋鄙军
袖槌人:朱亥袖四十斤铁椎击杀晋鄙
五马:太守代称,汉代太守乘五马之车
虎竹:兵符,铜虎符与竹使符
荷衣:隐士之服,《离骚》“制芰荷以为衣兮”
朗江:武陵境内沅江支流
以上为【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市门见访却之武陵立马赠别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战国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典故贯穿全篇,通过历史映照现实,既赞美郑太守屈尊相访的知遇之情,又抒发自身不遇的感慨。诗中“仍要鼓刀者”等句暗含李白对自身处境的认知——虽怀朱亥之才却未遇明主。结尾的桃花源意象,既指郑太守将往的武陵,也暗喻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。
以上为【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市门见访却之武陵立马赠别】的评析。
赏析
全诗可分三个层次:前十二句以信陵君故事为喻体,通过“三千客”“救赵存魏”“访博从毛薛”等密集用典,构建出理想的主客相得图景;中四句“多君重然诺”转入现实,描绘郑太守市门相访的场景;末六句抒发别情,以桃源意象收束全篇。艺术上巧妙运用对比手法:“虎竹贵”与“荷衣乐”的官隐对照,“五马入市门”的显赫与“肠断朗江猿”的凄清形成强烈反差。李白将自身置于侯嬴、朱亥的谋士位置,既表达了对知遇之恩的珍视,也流露出对现实境遇的复杂心绪。
以上为【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市门见访却之武陵立马赠别】的赏析。
辑评
明·朱谏《李诗选注》:“此篇以信陵自比,以侯嬴、朱亥喻己之才,见知已之难遇也。”
清·王琦《李太白全集注》:“白一生好任侠,喜交游,此诗兼寓己志。”
今人詹锳《李白诗文系年》:“观诗中‘桃花源’‘朗江’诸语,当是乾元二年流夜郎赦还后,于江夏遇郑太守所作。”
袁行霈《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》:“将历史典故与现实交际熔铸一体,展现盛唐士人以古人风范相期许的精神世界。”
以上为【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市门见访却之武陵立马赠别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