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蓼虫躲避甘甜的堇葵,习惯了苦涩便不以为非。
小人本性狭隘局促,怎懂旷达之士的胸襟。
鸡鸣响彻洛阳城内,宫门在黎明时分敞开。
冠冕车盖纵横交错,华丽车骑从四方涌来。
素带在长风里飘曳,华缨沾满远途尘埃。
日到中天仍不停歇,夜深钟鸣尚未回归。
太平盛世难以遭遇,贤明君主确真爱才。
英明决策出自圣断,不受外人谗言嫌猜。
一言之功分封爵位,微小才德便拔草莱。
岂止赏赐白玉宝璧,更要筑起黄金台纳才。
如今您究竟有何顾虑,面对坦途独自徘徊?
以上为【代《放歌行》】的翻译。
注释
題注:《诗纪》云:「《歌录》曰:『孤子生行。古辞曰:《放歌行》。』」
放歌行:乐府旧题,多抒抑郁不得志之情。
蓼虫:寄生在苦蓼上的昆虫,《楚辞·七谏》“蓼虫不知徙乎葵菜”。
葵堇:甜菜与堇菜,代指甘美之物。
旷士:心胸旷达之士,《后汉书·仲长统传》“旷士之志也”。
禁门:宫门,汉代未央宫有金马门、青琐门。
钟鸣:夜深时钟鼓楼报时,指宵禁时分。
分珪爵:分颁玉珪授予爵位,《汉书·高帝纪》“使陆贾即授璽绶”。
黄金台:燕昭王筑台置金招贤,遗址在今河北易县。
以上为【代《放歌行》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鲍照寒士不平之鸣的典范之作,通过“蓼虫”与“小人”的意象并置,构建清流与浊世的尖锐对立。全诗以反讽笔法揭露门阀制度虚伪性,“夷世不可逢”的慨叹与“冠盖纵横”的铺陈形成强烈反差,最终以“临路迟回”的诘问收束,将个体命运提升为对时代制度的控诉,堪称南朝寒人文学的雷霆之声。
以上为【代《放歌行》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杂言诗采用三组镜像结构:开篇“蓼虫-小人”的隐喻确立道德对立,中段“洛城-冠盖”的铺陈展现官场生态,结尾“黄金台-独迟回”的对照揭示理想与现实裂缝。鲍照以“素带曳飙”“华缨结埃”的细节白描,将奔竞之徒的狼狈具象化;更以“日中不止”“钟鸣未归”的时间叠加,勾画功名利禄对人性的异化。尤其“夷世不可逢”的反语,如匕首直刺门阀政治心脏——表面颂扬的“贤君爱才”,实为对“上品无寒门”的血泪控诉。全诗在乐府长短句中灌注文人诗的锐利思辨,开创南朝寒士文学新境界。
以上为【代《放歌行》】的赏析。
辑评
南朝·钟嵘《诗品》 :“鲍照戍边习武之章,寒士不平之咏,总以凌厉为骨,『蓼虫避葵堇』五字已见其孤峭。”
明·陆时雍《诗镜总论》 :“明远此作如断崖裂石,『小人自龌龊』句掷地有金石声,六朝靡丽中忽闻此调,犹暗夜见燧火。”
清·何焯《义门读书记》 :“『夷世不可逢』正言若反,与『贤君爱才』句参看,始知刺世之深。结语『独迟回』三字,寒士悲愤尽在欲言未言间。”
现代学者曹道衡《南北朝文学史》 :“鲍照将乐府旧题改造成政治批判利器,对唐代李白《行路难》、杜甫『纨绔不饿死』等作具有开创性影响。”
以上为【代《放歌行》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