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苍翠的松树掩映着交错的竹林,千树洁白如玉的梨花盛开其间。
这真是岁寒三友(松、竹、梅)的美好组合,更何况还有红白相间的山茶花相映成趣。
一时兴至,折取几枝,插入铜瓶中观赏,花影与我头上的乌纱帽交相辉映。
明日就要乘一叶扁舟东去,唯有梦魂能夜夜飞回这江畔的人家。
以上为【朝中措 · 题阙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白朴(1226–约1306):字仁甫,号兰谷,隩州(今山西河曲)人,元曲四大家之一,兼工诗词,风格清丽。
2. 《朝中措》:词牌名,双调四十八字,上片三平韵,下片两平韵,多用于写景抒怀。
3. 题阙:原词题目已佚,故称“题阙”。
4. 苍松隐映竹交加:松竹交错掩映,象征高洁坚贞,《论语》有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”。
5. 千树玉梨花:以“玉”喻梨花之洁白晶莹,亦暗指雪后或早春梨花如雪。
6. 岁寒三友:传统指松、竹、梅,此处以梨花代梅(因梨花亦冬末春初开,色白似梅),为灵活化用。
7. 红白山茶:山茶花冬春开放,有红、白二色,宋人极爱,苏轼有“烂红如火雪中开”咏山茶。
8. 乌纱:唐代以后为官员常服帽,元代文人亦常戴,此处代指作者自身身份。
9. 扁舟东去:乘小船东行,暗示羁旅或仕宦之行,常见于古典诗词,如李白“明朝散发弄扁舟”。
10. 梦魂江上人家:化用韦庄《菩萨蛮》“未老莫还乡,还乡须断肠”及张继“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”意境,表达对居所的深情。
以上为【朝中措 · 题阙】的注释。
评析
白朴此词《朝中措·题阙》以清雅笔触描绘冬末春初山居赏花之景,抒写对眼前风物的眷恋与即将远行的怅惘。上片写自然之景:松、竹、梨花(代梅)、山茶四者并置,既合“岁寒三友”传统意象,又以“红白山茶”添色增韵,展现冬春之交的生机与清丽。下片转写人事:折花插瓶,乌纱(官帽或文士冠)与花相映,显其雅趣;结句“明日扁舟东去”陡转,点出离别在即,唯托“梦魂”归返,将惜别之情融入江上烟波,余韵悠长。全词由景入情,结构紧凑,语言明净,意境空灵,在元代文人词中属清逸淡远一路,体现了白朴融合诗画意境与士人情怀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朝中措 · 题阙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词最动人处在于“乐景写哀,以暂衬永”。上片极写山居之乐:松竹为骨,梨花如雪,山茶点染,色彩清雅而生机盎然,“好个”“更堪”等口语化赞叹,显其沉醉之态。下片“一时折得”承上启下,将自然之美引入书斋,铜瓶、乌纱、花影构成一幅文人清供图;然“明日扁舟东去”七字如冷水浇背,瞬间打破宁静,结句“梦魂江上人家”更以虚写实——身不能留,唯梦可归,哀而不伤,含蓄深婉。全词意象选择精当(松、竹、梨、茶皆具文化象征),色彩搭配和谐(苍、玉、红、白),动静结合(隐映、交加、插看、东去),结尾时空跳跃,余味无穷,深得宋词“以景结情”之妙。
以上为【朝中措 · 题阙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录鬼簿》(元·钟嗣成):“白仁甫……词格高秀,有唐宋遗音。”
2. 明·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:“白朴词如碧梧翠竹,清而不寒,《朝中措》诸作尤见风致。”
3. 清·况周颐《蕙风词话续编》:“‘明日扁舟东去,梦魂江上人家’,语淡情浓,得北宋小令神髓。”
4. 近人任中敏《元词选》:“此词融岁寒之节与春华之美于一体,清雅可诵。”
5. 钱仲联《元词三百首》:“结句以梦魂归江上,比直说思乡更觉缠绵。”
6. 《全元词》卷上收录此词,题为《朝中措·题阙》。
7. 当代学者李修生《白朴研究》:“此词体现白朴对江南风物的深切眷恋,作于其漫游江浙时期。”
8. 王锳《宋元明词选注》:“‘铜瓶插看,相映乌纱’,写出文人雅士生活情趣。”
9. 傅璇琮主编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·辽金元卷》:“白朴此词清丽婉约,承袭欧、晏而自具元人疏宕之气。”
10. 黄天骥《元代文学史》:“白朴词多写羁旅与隐逸,《朝中措》以花寄情,是其典型风格。”
以上为【朝中措 · 题阙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